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
刘伟等: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预期
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顺利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增速目标。展望2025年,全国人口减少、市场预期偏弱、支柱产业调整、地缘政治风险、能源格局变动等国内外因素仍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收缩的格局,且需求收缩大于供给,整体依然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风险、贸易摩擦风险等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5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运行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应该以需求、供给双扩张为主,以市场环境管理为辅。
2025-04-03 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张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2025-04-21 来源:人民日报 -
齐昊等:生产社会化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为理解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提供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大工业的兴起标志着生产方式从小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当今的新型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以社会化智能生产为方向的重大转变。在社会化智能生产下,生产单位内部以“数据—决策”循环为基础,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生产单位之间形成普遍的“平台—用户”关系,实现分工协作的智能化;生产单位、数字企业与劳动者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体系的智能化。社会化智能生产充分体现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必须围绕新型生产方式的形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建设以社会化智能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04-19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
高培勇: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
2025-04-19 来源: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 刘伟: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2022-08-31 来源: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刘守英:实现农业现代化:共同性与独特性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既立足于自身的国情农情,又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能否兼顾好这两个方面,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关键。以要素重组升级推动农业产业革命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独特性的同时,推动以要素重组升级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革命,最终把我国建成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2023-05-09 来源:光明日报 -
[光明日报] 邱海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重大意义
2023-01-31 来源:光明日报 -
[光明日报] 刘元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石
2022-11-08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