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兴华等:关于生产力的内容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5-10-20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和经济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是生产力,它的内容究竟包括些什么,多年来,我国理论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全面地、准确地反映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目前,在我国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时候,从理论上弄清生产力的内容,决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根据生产力自身的规定,去把握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各个因素,以便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
生产力,就是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或力量。也就是说,撇开生产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一面,一切物质资料生产中所必要的因素,都属于生产力的内容。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就是劳动过程中生产使用价值的一切因素所构成的生产能力。马克思讲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请注意:这里讲的是“简单”要素,而不是劳动过程的全部要素。所谓“简单”要素,就是最必要的抽象的要素,即使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用棍棒和石器去获取消费资料,也需要这些简单要素。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只构成生产力的“简单”内容而不是其全部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因素也发展和增加了。从而生产力的内容扩大了。不仅人们的劳动技能和经验在增长,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发展和增加,而且一些新的因素逐渐成为劳动过程中的日益重要的力量。例如,科学不断发展并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应用于生产;协作、分工在发展,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生产组织和管理的作用,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增强;自然力也在以日益更大的范围加入生产过程,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生产经济讲到劳动生产力时,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里没有单提劳动或劳动力,因为前提就是劳动的生产力,从而劳动或劳动力的因素是既定的,而且强调了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这包括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经验等。至于科学的因素,不但要看它的“发展水平”,而且要看它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新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如若不应用于生产,也形不成生产力。“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包括协作、分工、生产组织和管理等。“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是指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自然条件”包括自然力和自然资源。马克思所讲到的这些因素,对于生产力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有的同志说:马克思这里讲的是“劳动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力是不同的概念。这种理解,事实上是斯大林提出生产力二要素论以后才流行起来的。因为如果把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因素,理解为就是决定生产力的诸因素,那就会与斯大林的生产力定义相矛盾,便只好另作解释。如果翻阅一下1938年《联共(布)党史》出版以前的经济学著作,就可以看出,那时并没有把“劳动生产力”同“生产力”当作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卢森贝在三十年代初出版的《<资本论>注释》一书中,就明确地写道:马克思所讲的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多种情况,“所有这些因素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劳动生产力同生产力是同一的概念。
例如,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后,又进一步这样论述:“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显然,这里的生产力概念同劳动生产力是同义的。在《资本论》中,经常把劳动生产力同生产力作为同义词换用。马克思把劳动生产力又区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前者是指由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和工艺上的应用、生产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用等因素形成的生产力;后者是指由自然条件的利用而形成的生产力。
为了打破多年来形成的一种理论偏见,有必要进一步引证马克思的某些有关论述,以证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力的内容,就是生产力的内容。马克思讲过:资本家可无偿利用某些生产力,除劳动的分工和结合外,“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其次,人口的增长,也是……生产力。但只是由于占有资本——尤其是机器体系形式上的资本——,资本家才能攫取这些无偿的生产力: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以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劳动的全部社会力。”“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从这些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把劳动过程中的协作和分工、科学力量以及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等,都看作是生产力。硬说这些只是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而不是生产力的因素,显然是背离马克思的说明的。
马克思为什么要把生产力又称作劳动生产力呢?据我理解,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如前所说,生产力只能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只是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其次,马克思强调一切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生产力,是为了把它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生产力概念区分开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强调土地生产力、资本生产力等并将其同劳动生产力相并列,认为在劳动生产力之外,还有种种可独立起作用的生产力。因而它用土地生产力说明地租的来源,用资本生产力说明利息或利润的来源,等等。李斯特甚至大讲“国家生产力”、“政治生产力”,萨伊则批评斯密抹煞了资本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大讲资本生产力的。他们把由协作和分工、科学及自然力等形成的生产力,都看作是资本的生产力。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各个因素都是在资本的统治下结合起来并实现其作用的。于是“社会劳动的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就连社会地发展了的劳动的形式——协作、工场手工业……工厂(作为以机器体系为自己的物质基础的社会劳动形式)——都表现为资本的发展形式,因此,从这些社会劳动形式发展起来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还有科学和自然力,也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生产力的因素,如果不与劳动相结合,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协作和分工,离开了劳动过程就不会存在;科学如不应用于生产,不在生产劳动中发挥其作用,就不成其为生产力;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虽然始终是生产的简单要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只有与劳动结合起来,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成为生产力;至于自然资源和自然力,如果不进入生产过程,不与劳动相结合,它们只不过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在劳动的支配下成为生产的要素,才会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例如,未被用于生产的水力、风力,不是生产力,而当水力被用于发电,风力被用作风磨的动力时,它们就成为生产力。
总之,离开了生产劳动,就不会有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一切生产力,归根到底都是劳动的生产力。
由于理论界长期以来否定劳动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否定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就是决定生产力的因素,把生产力的内容理解得很狭窄,因而在我国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生产力的丰富内容,它的许多因素曾在长时期中被粗暴地忽视了,致使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跛足的东西。例如,片面强调人的因素的作用而忽视物的因素的作用;在物的因素中,片面强调生产工具的作用而忽视原材料、电力和能源等的作用;对于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没有加以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反而任意进行破坏;强调“群众运动”,而忽视甚至鄙弃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还不断批判“技术至上”、“专家路线”,否定和批判科学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强调政治的决定作用,而忽视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的作用。当然,这种情况的造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极左路线的结果。但是,不能说这与对生产力的内容缺乏全面的正确的理解无关。
有的同志会说:如果生产力的内容就是劳动生产力的内容,那么生产力同劳动生产率还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生产力同劳动生产率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马克思说:生产力“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生产力的水平不同,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可见,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生产力即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的。正是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其方向和程度是一致的,因此,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时也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
二
生产力二要素论把生产力的内容局限于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一个重要论据是: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因此,被改造被征服的对象,自然不应包括在生产力概念之中。他们把生产力同战斗力相比,把劳动对象同战斗的对象即敌人相比。说什么正象战斗力只包括自己一方的人员和武器,而不包括敌人这一对象因素一样,生产力只包括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而不包括劳动对象。乍一看来,似乎这个比喻很有道理,但稍作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比喻本身是不能成立的。
要反驳二要素论,就不应该跟着二要素论者的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和比喻去走。目前流行的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定义就不够完全和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这样讲过。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人们通过生产劳动“作用于他们自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是“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因此,生产劳动同战争是根本不能相类比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摧毁和消灭敌人,因而战斗的对象即敌人的数量越少、质量越差(包括兵员和武器),对自己一方越有利,自己越易取得战争的胜利。而生产劳动的目的,则不是要去摧毁和消灭自然,而仅仅是为了人们生活的需要去改变自然,并在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因此,自然物质或劳动对象的数量越充分、质量越高,对于生产物质资料越有利。从这个事实可以清楚地看出,拿战争同生产相类比,拿战斗力同生产力相比,以排除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因素,是似是而非的和不适当的。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生产力,是生产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具体劳动去改变自然并在有用形式上占有自然的能力。它是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并占有自然的能力,要受到劳动对象自身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例如,在没有煤矿的地方,即使有人和工具,也不会有完全的生产煤炭的能力,不会形成现实的采煤的生产力。而且,同样的采煤劳动,在富矿生产或占有煤炭的能力,要高于在贫矿的能力。再如,在没有油田的国家,就不会形成开采石油的生产力。此外,以原料形式存在的劳动对象,也会因它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而直接制约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在原材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不可能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许多企业,经常由于原材料不足,处于吃不饱和开工不足的状态,阻碍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解决原材料的问题,是迅速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劳动对象,一种是自然资源,一种是原材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种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规模也在发展。新的原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劳动对象会引起新的生产工具和新产品的出现。没有新的合成材料,许多新的工具和技术装备就不能制造。有人说,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和劳动力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劳动对象却往往是不变或几乎是不变的,由此证明劳动对象不属于生产力的因素。这种说法是把劳动对象局限于自然资源,而忽视了经常发展和变化着的原材料。只是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取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才主要依存于自然富源,那时,劳动对象的变化确实是缓慢的。可是那时的生产工具不也变化很慢么?生产工具的发展史同劳动对象的发展史基本上是一致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就是用制造生产工具的不同材料来划分的。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工业生产中的原材料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包括数量、质量、品种等),而且在农业生产中,新的优良品种也不断出现。这种新的优良品种作为劳动对象,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作用。即使在农业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不变的条件下,新的品种也可以不断出现并会直接提高农业生产力。例如,“鉴26”高产冬小麦新品种,具有抗倒、抗病、产量高等特点,而且增产潜力很大。这种高产新品种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而不一定是生产工具和劳动者本身发生变化的结果。新品种的不断增多和增产能力不断提高,意味着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的增长,即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能认为,只有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才是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或力量,而劳动对象是被动的因素,便不构成生产的能力或力量。其实,不仅经过人类加工的劳动对象,而且自然资源形式的劳动对象,都具有形成适合人们某种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否则,它们就不会成为生产的要素。
即使就自然资源形式的劳动对象来说,也不能说它不会变化。自然资源是一回事,它的发展变化确实很慢;但自然资源成为劳动对象却是另一回事,这种劳动对象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进入生产过程成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新的领域不断开拓。人类在原始阶段,把野果、野兽等自然富源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对象,把现成的石块作为获取生产工具的劳动对象。以后,才懂得开采矿藏、石油等。生产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展,从自然富源中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就会越多。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不能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没有人和自然的统一,没有生产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就形不成生产力。抽去了自然或劳动对象,还有什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呢?还有什么体现这种关系的生产力呢?二要素论者既承认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否认这种关系的一方即自然或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因素,这不是逻辑上的矛盾么?
二要素论不仅把劳动对象排除于生产力之外,而且也把生产工具以外的劳动资料排除于外,这同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矛盾。比如,现代生产中所需要的能源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以及电力,既不是劳动对象,也不是生产工具,但它们同样是工业生产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现在,生产中的正常的能耗,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世界范围看,近几十年来,能耗的增长迅速,生产力的发展也迅速。廉价石油的大量供应,曾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较快增长的物质条件。而石油危机则给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石油、煤炭等能源以及电力,是生产物质资料的重要推动力量,怎么能将其排除于生产力之外呢?我国近几年来,由于电力缺乏,许多企业经常被迫停工,致使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工业能力发挥不出来,严重影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保证能源和电力的供应,是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
在劳动对象是否生产力的要素这个问题上,三要素论是正确的。但它认为生产力的内容仅仅包括劳动者、工具和劳动对象,则又是很不完全的。
科学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再三讲过的道理。无论生产力二要素论或三要素论,现在恐怕不会反对这个提法了。既然承认科学是生产力,自然也应承认科学是生产力的因素之一。那么为什么还要拘守“二要素”或“三要素”的提法呢?
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似乎科学不单独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因为科学的发展,会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对象的发展。不错,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会促进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的发展。但是,从下述两点来考虑,把科学作为生产力的因素来强调是必要的:第一,这样不致于把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淹没在二要素或三要素中,从而模糊和忽视科学在生产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就十分重视科学作为生产力的日益突出的作用。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大工业的发展以力学的发展为前提。力学是大工业的科学基础。十八世纪力学在一定程度上臻于完善,导致了产业革命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农业基础科学的发展,又导致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农业的迅速发展。战后以来,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重要部门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破,如原子能利用、集成电路、激光、电子计算机、合成原料、电子通讯……等,导致这些国家的生产力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
第二,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不仅表现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发展和变化上,而且也表现在不断产生新的工艺方面。例如,有的油田采用了早期底部注水、酸化油层和其他新工艺、新技术,使油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持续的高产稳产;在一种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生产中,改用高效催化剂,生产能力可提高三倍,而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利用爆炸焊接,不受设备和板材尺寸的限制,并大大提高了焊接的水平;在农业中实行科学种田,可推动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单就六十年代开始使用化学灭草、目前有些国家已大规模采用这一项来说,就可以大量解放劳动力,大大提高劳动的生产力。
马克思肯定了“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自然也就肯定了科学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这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事实的。
“生产的社会结合”,作为生产力的因素,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重要。它的初级形式和基础是简单协作。这种协作,不仅是“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发展为分工的协作,由此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马克思一再讲:“通过分工等等而增进的生产力”,“这样增加的生产力……就是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和协作”。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的作用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了二百年,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学的组织和管理生产的经验。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成果。社会主义生产应当继承和吸取它的一切科学的和有用的东西。同时社会主义生产应当自己摸索和创造一套适合现有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方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问题,是我国目前发展生产力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进口和自己生产出再多的先进技术设备,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大量浪费,拉四个现代化的后腿。
我国目前提倡和实行的工业生产的联合,是“生产的社会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它突破了企业内部生产中的协作和分工、组织和管理的界限。在部门和部门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部门和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采取各种经济办法联合起来,组织联合企业,扬长避短,会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可以说,联合产生新的生产力。
把“生产的社会结合”这个因素并入劳动力因素中,是不适当的。“生产的社会结合”特别是其发展了的形式如上述社会化生产中的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联合等,不取决于每个劳动者的状况,它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表现和成果。即使劳动者的状况是相同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也可以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会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低不同。
劳动过程中的协作、分工以及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等究竟属于生产力还是属于生产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协作和分工,是人们在直接的物质生产中结成的劳动关系,因而也是生产中的一种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同具有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更不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而是在共同与自然发生的关系中,相互协调劳动使其发挥出最有效的能力的关系。这种关系依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为转移,而不依特定生产关系的存在或消灭为转移。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协作和分工也具有这个特点。一种生产关系消灭了,被新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协作和分工的劳动关系却依然保存了下来。无论是简单协作,还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都是如此。可见,协作和分工是生产力的因素。至于资本家阶级怎样利用协作和分工来加强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旧的社会分工怎样体现旧的社会关系,那是另外的问题,不应与此搅在一起。
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具有二重性质。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由资本家或其代理人担任的这种职能。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都需要指挥和监督这方面来说,它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但从资本家组织和管理生产同时是对工人的统治和专制来说,又是一种阶级关系或生产关系。我们把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作为生产力来看待,是从前一方面着眼的。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也是就第一方面即生产力的方面来说的。
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自然状况。我们在前面分析劳动对象时,已提及了自然资源问题。这里,再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自然力,只有当它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生产的要素时,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的因素。当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长年沉睡,人们还不知道开发和利用时,当人们还不懂得把自然力如风力、水力、蒸汽力等用于生产时,它们并不是生产力的因素,至多是潜在的因素。至今尚未探明的矿藏和其他自然资源,也是这样。即使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和已发现其用途的自然力,当还未与劳动相结合时,也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因素,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因素。有的同志一听别人说自然资源和自然力是生产力的因素,以为是指全部自然条件,就指责这是地理环境决定论,那是出于误解。
第二,自然资源和自然力被利用的程度,同样标志着人们改变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发展的程度。在农业中,自然力早就被利用,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力量。而在工业中,自然力的大规模的利用,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出现的。“大生产一—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一—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气、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自然因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的。自然科学越发展,自然因素就会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进入生产过程,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力量。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同自然因素被利用来形成生产的力量,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用前者来否定后者。否认用于生产的自然力是生产力,那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来看,都是说不通的。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关于生产力的错误见解时指出:“为了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只要翻一下任何一本统计材料也就够了。那里谈到关于水力、蒸气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这里,把自然力同人力(劳动力)和马力(生产工具)并列在一起,看作都是生产力。
第三,自然因素既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就应当很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力,也应当很好地保护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前些年,我国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大量浪费和破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给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即使还没有进入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它作为可能的生产力,如果遭到破坏,也会损害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影响到未来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应当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内容的论述。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讨论,应当跳出二要素或三要素之争的范围。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固然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不能由此忽视生产力的其他因素。我们认为,应当恢复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论述的本来面目,把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把协作和分工、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把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等,作为生产力发展中的因素来看待,充分发挥包括这些因素在内的生产力的一切因素的作用,大力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以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本文转载自哲学研究(1980年)。文章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统一注明出处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