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入选名单 | 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
刘伟 范欣: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深化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得出的重要结论。供求平衡是宏观经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生产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协调供求关系的长期经济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宏观治理体系。当前在面临供给和需求双向冲击的条件下,更加迫切地需要遵循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客观规律。
2025-07-07 来源:改革 -
陈征:论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
2025-07-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
马慎萧等:国外左翼学者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外左翼学者围绕数字经济展开的讨论聚焦于四个方面:关注劳动过程中的算法控制和“制造同意”;追踪数字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境况的变化;剖析平台组织的多重面貌和垄断趋势;研判数字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相关研究发现,从劳动过程来看,算法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控制手段更加复杂,算法管理和数字监控主导新式的制造同意过程,进而催生了工人新的抵抗策略;就劳动者境况而言,平台中的数字劳动进一步模糊了生产与消费的界限,以平台为基础的零工经济加剧了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工人的无权地位;考察平台组织方式发现,数字平台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组织形式则因自然垄断和平台管理模式等因素而呈现垄断趋势;观察数字生产方式的演变,数字资本主义既有一般性的内在矛盾,也有矛盾的特殊呈现,其治理策略的有效性及数字社会主义的可行性是问题的焦点。
2025-06-23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 -
谢富胜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动力在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于为生产经营提供一般物质条件。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产业投资的第一类固定资本与空间生产的第二类固定资本必须相互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促进农业及相关工商业等多种产业资本循环为目标,才能实现农村新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乡村建设,确保两类固定资本相匹配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乡村分类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5-06-17 来源:学习与探索
-
[人民日报] 刘伟: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2022-08-31 来源: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刘守英:实现农业现代化:共同性与独特性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既立足于自身的国情农情,又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能否兼顾好这两个方面,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关键。以要素重组升级推动农业产业革命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独特性的同时,推动以要素重组升级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革命,最终把我国建成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2023-05-09 来源:光明日报 -
[光明日报] 邱海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重大意义
2023-01-31 来源:光明日报 -
[光明日报] 刘元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石
2022-11-08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