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摆脱贫困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发布时间:2018-04-27导视
国际经济系学生:我们国家该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刘伟: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
民营企业家:供给侧改革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
刘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就是发展方面的不足。
解说:本期《大学》邀请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为我们讲解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
刘伟: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学》。我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关于“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这样一个话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回答什么主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回答什么主题?谁来出题呢?时代是出卷人。时代怎么出的问题呢?马克思讲,问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我们究竟面临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们进入新时代有一系列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机会、新的挑战,面临一系列变化的因素。怎么能够适应这个新时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因素,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应对新的挑战?这就是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我们最大的发展成就是什么?
既然发展是基本问题,它有什么新特点?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经济总量折算成美金第一次超过了日本,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初期,我们GDP总量在世界10名开外,占全球GDP的比重1.8%,我们现在占15%左右。一个占全球1.8%和一个占全球15%左右的经济体,它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对它的影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所以十九大报告里有一句话,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个走近中央背后有什么因素?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支撑,这讲的是总量。
人均GDP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是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国家之一。贫困到什么程度?我们当时其实是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按照国际标准我们是1998年解决的温饱,2010年跨越了温饱、进入了当代上中等收入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我们最大的发展成就是成功地摆脱了贫困,跨越了经济学上所说的“马尔萨斯陷阱”,也就是贫困的陷阱,进入到了现在上中等收入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进入这个阶段之后,约束经济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系列讲话当中列举了九个方面大的变化。这九个方面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需求方面,另一类就是供给方面。需求方面很简单,过去是需求旺盛、经济短缺。现在是什么?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供给方面也很明确,过去是什么?各种成本低廉,劳动力便宜,土地和自然资源便宜,生态环境便宜,技术进步成本低。现在国民经济生产要素全面地、大幅度地价格上升,就使得你要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发展史上,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接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机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国家是在2010年达到上中等收入起点的,大概在2022年前后、甚至有可能在2020年就接近或者达到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起点。也就是说再给中国几年时间,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意味着中国用十年或者略多一点的时间,我们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实现了这个跨越,从2020年往后再用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能够看到那个时候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局面和生活的状况。所以我们的机遇是什么?再给两三年时间,我们就可能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再给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就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给三十几年的时间,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机遇。
挑战: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经济系学生:我是国际经济系的学生,现在大一。在学习世界经济史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像拉美、东南亚这样的国家,它们到达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很难跨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里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国家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刘伟:有机遇就有挑战,挑战是什么?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现在世界上有七十几个高收入国家,真正从发展中国家一步一步走过去的只有十三个。可是世界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当中很多国家跨越了贫困达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不是经过了十几年发展完成了这个跨越,而是经过三十几年、四十几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达到上中等收入的拉美的十几个国家,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不仅没有实现跨越而且危机不断,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拉美漩涡”。上世纪八十年代东亚的几个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等,他们也达到了上中等收入的起点,同样三十几年实现不了跨越。我们看到的这些“拉美漩涡”、“东亚泡沫”都是非常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我们国家从2010年以来进入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同样面临着严酷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回答什么问题?
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办法得到破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新时代面临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把握住机遇、应对好挑战,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这就是时代是出卷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时代的体现。
解决新时代问题必须明确树立新发展理念
面对这样的问题,怎么认识、怎么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里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系统地阐释了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明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内容大家很熟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九大报告对这个思想又进一步进行了概括,特别强调了新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把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全面开放--也就是把发展、改革、开放这三大主题--统一为一个整体,统一到新发展理念当中来,作为我们基本的指导思想。
新发展理念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落实下来?
这个新发展理念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方略、什么样的途径落实下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发展目标、追求的基本内容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党提出的“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几个方面全面地现代化。这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要求,要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何在?
那么这种理念的要求,这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得以贯彻、实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同期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刘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闯过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们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说贯彻新理念、破解新难题,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的基本方略是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实现,因此这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有了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它的时代价值。这个价值一是我们闯过关口、闯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二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什么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原则的概括。今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过程中,专题学习的题目就是讨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专题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题目讨论的时候,作了系统的阐述,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给予了新的发展和丰富。结合十九大报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阐释,我是把它概括为这样的一个基本内容,叫做“一个主线、两个方面、七大体系”。
“一个主线”就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两个方面”就是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全面推动科学发展,二是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开放;一个是发展方面,一个是改革开放方面;一个是用创新引领、效率提升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个是全面深化改革、新层次的全面开放来带动制度创新。从这两个方面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们要建设成哪几个方面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通过“一个主线”的坚持、“两个方面”的推动,最后我们要建设成哪几个方面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当中,把它概括为了“七大体系”:第一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第二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第三是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第四是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第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第六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第七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这“七大体系”构成我们现在要努力推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当然我们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艰深的实践命题,所以它注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实践过程中逐步地丰富、逐步地发展、不断地更新其内容。我们现在讲现代化经济体系适应当下的要求概括为“一个主线、两个方面、七大体系”。
为什么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民营企业家:对于我个人而言,国家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是我最关注的。这两年有一个特别火的话题,就是“供给侧改革”,国家一直在强调。那它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特别关心。
刘伟:为什么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契合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经济运动当中主要失衡的要求。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同期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刘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主要的因素。我们要解决问题、缓解矛盾,就要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就是发展方面的不足,所以它适应了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现实地看,在我们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宏观经济也好、微观层面也好,有很多的失衡,这些失衡深层次的动因主要是来自供给端、结构性失衡。比如中国经济下行,大家都知道,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需求疲软,需求疲软首先是内需不足。内需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需求,一个是消费需求。
的确我们投资需求的增速这几年开始出现持续明显的下降,但是我们投资需求出现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社会上的资本、货币供应量、购买力等市场总需求方面的不足,还是主要来自供给侧的问题?我们知道统计数据显示,现在流通中的广义货币,也就是所谓的M2,它的存量已经是GDP总量的200%多,远远大于GDP的总量。也就是说宏观地看,不是缺钱。为什么投资需求上不去?主要来自于供给端,我们的企业创新力不够,产业结构升级缺乏有效的空间。在创新不够、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狭窄、没有有效率、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即使拿到钱在技术不变、产品不变、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资规模结果也只能是劣质产能的重复投资,增大经济的泡沫。最后怎么样?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为什么投资需求增长不上去?是来自供给端创新力不够、产业结构升级乏力,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来吸纳投资。
确实这几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下降,但问题在哪?问题在于供给端。供给就是产出,生产出来的东西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实物,也就是产品;一种是价值,也就是货币、收入。从产品来说,生产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放心,甚至安全感保证不了,人们即使有钱也不敢去消费。从货币角度来说,供给就是收入,生产出来之后,这个收入是不是能够合理、协调地进入到消费,进入到市场购买?有一个前提,它首先要分配。如果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低收入的人没有钱,越没有钱越不敢花钱,整个社会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也就是“消费倾向”自然就下降,就抑制了应有的消费增长。
所以真正要改变目前中国的内需疲软、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寻求新的增长动能,扩大需求、扩大内需是一个方面;但更根本的、更重要的是要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投入产出结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这就叫“创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