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东北及京津冀地区高校专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072025年6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东北及京津冀地区高校专场”在吉林财经大学成功举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教授刘伟,吉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颖,吉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颖,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朴永增,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炳辉教授,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教授等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延边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东北和京津冀等地区近40所高校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教学研讨会。
01
开幕式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教授刘伟,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炳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李开龙在开幕式上致辞。
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炳辉教授首先发表致辞。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扎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思路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他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复杂的形势,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系统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吉林财经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和国家最早设立的本科财经院校之一,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吉林振兴。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积极推进教育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努力打造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基础理论创新高地与新型财经智库,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教授刘伟在致辞中简要说明了教材编写出版过程,并深刻阐释了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核心理念与实践经验。他指出,教材作为“国家事权”,不仅是教学工具,更要体现国家意志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国家的价值追求和制度自信。他系统说明了教材建设的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要回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时代命题,体现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二是坚持思想引领,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推动术语革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范畴体系,在批判性借鉴与原创性建构中提升理论体系独立性;四是注重逻辑严整与话语体系的统一,以严密的内在逻辑推进教材体系建设。刘伟教授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积累的伟大实践与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深厚基础与强大动能。政治经济学教材不仅要训练学生基本理论素养,更要回答现实问题,让学生能够讲清楚中国经济制度、政策与模式的本质特征。最后,教材的写作过程既是系统凝练中国经验、提升学术表达的过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理论自觉的锤炼。面对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青年学者要肩负时代使命,在推进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自主构建中勇于担当、持续探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向纵深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教材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凝聚了编写团队的理论积累与教学智慧,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战略使命。他指出,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任务艰巨,应坚持理论与教材体系相统一,通过教材的打磨与教学实践的深化,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知识体系构建。他期待与会专家通过本次研讨交流,碰撞思想、凝聚共识,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李开龙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出版背景并指出,该教材作为“中国系列”经济学教材的首批成果,是当前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领域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教材凝结了理论界与教育界的集体智慧,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他表示未来将以更高标准推进教材体系建设,期待与各界专家共同推进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开幕式由吉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秀颖教授主持。她对与会嘉宾、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她指出,要深刻理解党中央将教材建设上升为“国家事权”的重大意义,教材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更应体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紧扣时代主题,回应现实问题,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支撑。期待通过本次教学研讨会的举办,促进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凝聚理论共识、深化教学协同、提高教学能力,为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注入持续动力,为建设中国自主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02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与教材建设主旨发言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与教材建设主旨发言由教材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谢富胜教授主持。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教授,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谢地教授,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乔榛教授进行了主旨发言。
宋冬林教授在演讲中强调,自主知识与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与底层逻辑,也是理论生命力与话语权的根基所在。发展自主知识必须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强调理论的时代性、创新科学性与系统性,推动从经验材料向系统理论的升华。他表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应坚持契合时代、守正创新与知行合一三大原则,既要回应发展阶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为理论根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系统性和解释力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刘守英教授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以制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独立范式,该范式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为核心任务,突出制度变革的历史作用,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互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特色制度逻辑与强国战略目标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自觉,为中国经济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谢地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但当前仍需增强其作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基础理论的功能定位,推动形成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体系格局。他强调,推进该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应聚焦于经济运行、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三个维度,研究微观制度属性、中观结构特征与宏观协调机制,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理念本土化发展理论,并准确把握全球化趋势,提出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
乔榛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不仅是理论综合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其明确以经济发展为时代主题,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构建了制度基础、发展实践、对外开放、理论创新的完整逻辑体系。未来应着力建设一支具有理论信仰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与研究队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效传播与理论深化提供人才保障。
03
课程建设交流发言
课程建设交流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教授主持。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祝国平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管学部主任郭毅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杜雯翠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吕景春教授,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广辉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何召鹏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雨停副教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展开了深入研讨。
祝国平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清晰、内容前沿,系统总结了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丰富实践,梳理了中国经济理论的独创性贡献,不仅紧扣时代主题,回应教学难点,更通过双“总-分”结构增强了逻辑性与可教性。教材提供大量权威案例与辅助资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提供了有力支撑,是推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丁一兵教授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该教材不仅有助于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为政策制定、人才培养和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撑。郭毅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科学的理论框架。杜雯翠教授结合学校实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分享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她认为,应加快制度支持与资源配套,推动课程体系稳步发展。吕景春教授强调,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突出主体性与原创性。魏枫教授指出,应依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度融合。张广辉教授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深刻揭示中国经济制度与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是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教学材料。何召鹏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刘勇教授认为,教材建设应系统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切实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与思想引领力。李雨停副教授认为,应引导青年学生在理论理解中产生共鸣,承担起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责任。
04
教程框架要点讲解、答疑与交流讨论
教材框架要点讲解环节由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洪梅教授主持。她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前沿案例、广泛吸纳了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阐述提供了坚实支撑,对于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实践指导价值。
教材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范欣教授围绕教材内容及教学方式作报告。
谢富胜教授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逻辑体系。该教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中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构建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的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教材以制度基础、经济运行、对外开放为核心脉络,尊重高校教学规律,共设八章,旨在为推进中国经济学科体系创新,培养具有理论素养与现实关怀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
范欣教授聚焦教学实践,提出了教材应用的系统性方案。他针对专业课与思政课定位、体系庞杂与逻辑主线与理论联系实践三大教学难点,提出“学理道理哲理”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基本理论和范畴体系,还应以“问题导向”串联各章节,激发学生理论思辨和现实分析能力,真正做到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使课程教学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教材答疑与交流讨论环节由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艳龙副教授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兆怀教授、《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孙立冰教授、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敏教授、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申庆喜副教授、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牛勇平副教授就教材内容优化与教学实践与编写团队展开深入交流。
05
总结
深化“中国系列”原创教材建设,是构筑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关键支撑。由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教授领衔、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融合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兼顾传承与创新,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学理高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与会专家聚焦教材内容深化、研究方法创新及人才培养策略等核心议题,贡献了丰富洞见,为后续课程优化与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次研讨不仅呈现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更是搭建了东北及京津冀地区高校教师交流平台,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