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峰论坛(2024)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0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9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协办的“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峰论坛(2024)”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刘伟,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洪彬,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蔡红星,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孙杰光,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边铁出席论坛并致辞,吉林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姚毓春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黄泰岩,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杨瑞龙,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冬林,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木西,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孙杰光,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邱海平,黑龙江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教授焦方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谢富胜等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延边大学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f027178dd35d91e452426da4746008a3.png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刘伟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深入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系统布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刘伟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需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刘伟指出,本次论坛在延边举办,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立足东北地区具体实际探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探索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必须正确认识东北地区的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和当前产业基础,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立足开放口岸探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延边这样一个可以“一眼望三国”的开放口岸讨论此类问题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探讨兴边富民和共同富裕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东北地区实现新突破,注重边疆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洪彬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重地、人才高地、创新阵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融汇点,对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智力、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吉林省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联合校内外国内外相关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本次论坛在延边举办,由吉林省三大高校共同承办具有重要意义。

张洪彬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讲话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突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产业布局和开放格局,在合力打造东北经济增长极,形成区域改革发展新布局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吉林省近年来初步探索出符合自身条件和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生态安全保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张洪彬强调,吉林省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动摇,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希望各位专家关心吉林、支持吉林,也希望各高校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凝聚思想智慧,进一步提升学术科研的能力,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服务经济发展上率先破题,为吉林振兴取得新的突破贡献更大的力量。


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蔡红星在致辞中指出,延边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吉林省和教育部、吉林省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在成立之初就承担着建设边疆、稳定边疆、繁荣边疆的使命。近年来,学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持续深化组织改革,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构建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入,全力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吉林振兴需要,充分学习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推动教育的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有效衔接,努力在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展现更大作用。


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孙杰光在致辞中指出,在即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1周年之际,举办此次论坛,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重要主题深入开展研讨,意义重大且深远。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将与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以及其它兄弟院校密切交流,为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边铁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召开本次论坛,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的及时回应,是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学界力量的积极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必须对二者关系加以阐释,从而为把握新质生产力之于东北振兴的关键作用提供学理依据。吉林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仅承担着助推东北地区进军科技前沿的重担,还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在东北地区重大决策建言献策的使命担当。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帮助专家学者们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东北振兴前沿问题的研究工作,助力东北振兴事业的繁荣发展。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姚毓春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黄泰岩教授发表了题为“以新型生产关系促东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以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加速变革,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发展,需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构建适应性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通过体制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其中,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为实现此目标,需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特别是完善企业制度和市场制度。在企业制度方面,国有企业需承担国家战略和创新职能,民营企业可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攻关,共同推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在市场制度方面,需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促进创新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并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此外,宏观治理体系也需围绕国家战略进行系统性配套,并进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将国家资源引向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领域。就东北地区而言,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发挥国企引领作用,利用强政府优势推动信息市场发展,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支撑地区未来发展。同时,需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产业备份,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杨瑞龙以“深化国企改革,振兴东北经济”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强调,国有经济在东北地区所占比重依然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因而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国有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为国企改革提供指导。推进东北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并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原则。应当致力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并始终坚守企业经营主体的地位,依据企业规模、发展阶段及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实施分类改革策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方向,强调国有经济应聚焦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探索有效的金融路径,并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整体布局。这一过程中,需警惕国有经济布局的过窄或过宽问题,同时积极构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微观层面,国有企业面临着目标多元化的挑战,需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目标分解路径。国有经济的做强做大,并非无条件地全盘发展,而应是在特定领域内的集中突破,同时在其他领域推动产权的多元化改革。此外,分类改革原则要求在自然垄断行业和竞争性领域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以确保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能够在党的“两个毫不动摇”基本原则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时代新征程以东北全面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从前期政策效果来看,东北地区振兴乏力既有其客观禀赋及外部环境原因,也有其主观定位及内部制度原因,但后者更为关键。对前者而言,随着实体经济地位复归、国有经济地位提升、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与俄方发展战略东转,东北地区的原有客观劣势正萌生新时代优势萌芽;对后者而言,政策失效直接表明资源配置方式失效,即行政与市场机制配比存在偏差,其内生于政府内部的治理体制,而体制机制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由定位偏误所造成的连锁反应。因此,新时代东北地区应当立足客观变化进行发展定位与体制机制调整,从服务国家五大安全出发,塑造全新央地关系、地地关系及政府与市场关系。具体而言,维护五大安全亟需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包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新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三个维度,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并构成一个贯序衔接的升级迭代过程。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培育壮大民营企业、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林木西教授发表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的主旨演讲。他提出,新时代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要有一种长期规划的思想,要以培育新动能为出发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东北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但也意味着发展潜力较大。不同省份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相同,制约辽宁省和吉林省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创新驱动力匮乏,制约黑龙江省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要素薄弱。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时代推进东北振兴是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民生三位一体的过程。上述三个系统与东北地区的整体耦合度较高,约在0.7~1.0之间,基本处于高度契合的阶段。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质量、绿色生态支撑压力、绿色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资源治理强度均呈现向上增长态势。从共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共同富裕方面进展较为明显。此外,随着东北地区在全国经济占比的逐步下降,加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还应强化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新时代推进东北振兴不应只关注总量概念,必须强化其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方面的作用。因此,新时代推进东北振兴必须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主旨演讲I由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祝国平教授主持。


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孙杰光研究员以“优化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要内容。大科学时代对科技创新的体系化和生态化提出了新要求。与工业时代以生产为核心的线性创新不同,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动态的非线性的交互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实践为舞台、以融通开放协同为特点的大众创新模式,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创新生态主体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在政产学研各环节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构成完整的创新生态。当前,创新生态还不完善,要素在各链条环节上存在卡点,影响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创新生态的优化需从多方面着手,要求畅通政策链,统筹推进科技基础条件的体系化集约化布局;打通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健全产业链,调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加大资金支持,发展科技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人才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教授进行了题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质生产力理论纳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去理解,对增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系统性理解,把握好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重要意义。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一个新的重大术语革命,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认识。从概念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解的更明晰推进。第二个命题,新质生产力理论开创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可以从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各个理论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去理解这个命题。第三个命题,新质生产力理论升华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价值和意义。在方法论上来讲,它有利于拓展我们对历史文明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形态演进的深入理解。此外,新质生产力理论中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探究新质生产力是否是中国独有、中西方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等问题,对于我国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黑龙江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焦方义教授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东北地区当前的发展已超越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衡量标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东北应根据其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如黑龙江的“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战略。东北振兴历经20年,从国家项目支持到内生动力激发,再到新生产力的发展,其背景深刻复杂。发展新生产力、摆脱传统增长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的生产力,而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尝试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建国初期,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走的是粗放式发展道路,尽管认识到需转变增长方式,但缺乏新技术的支持一直未能实现。现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契机,新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为产业变革提供了新动能,形成新的生产力。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催生了产业模式的创新,也影响了我国发展格局的演变。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新的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其中的关键。从国内形势看,解决短板弱项需依靠新的生产力。中央政策的演变,从“三期叠加”到“三去一降一补”,再到对主要矛盾的概括,以及稳增长目标的提出,都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这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教授发表了题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生产力,强调其对生产力要素的促进作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相契合,强调组织创新和新企业形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的共同活动方式,而非单一个体能力。生产方式和社会阶段相联系,组织形态和劳动方式直接影响生产力。在信息、数据、管理等现代因素的丰富作用下,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愈发多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虽未直接解决协作生产中单个劳动者贡献的量化难题,但明确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动生产力质变的关键,并在《资本论》中深入剖析了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变历程。生产力质变是社会历史阶段转变的前提,当前,新技术革命正引领着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从福特式的大规模生产到数字化时代的弹性化生产,这些变化正悄然重塑全球分工格局。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中国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需应对诸多挑战。要从变革企业组织形式入手,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化,实现生产方式的网络化智能化,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安国山教授主持了主旨演讲II。


出席“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峰论坛(2024)”的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讨,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论坛也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