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政经SEMINAR”(总第42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5-11

2022年5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政经SEMINAR”(总第42期)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中国最低工资执行与加班劳动体制的形成”为主题,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孙中伟主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李直主持。讲座以线上形式举办,由学术志网站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达300余人。


WechatIMG1236.jpeg


讲座开始前,李直老师介绍了孙中伟教授学术成果和讲座的主要议程,表示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应该积极借鉴社会学研究的范式,努力培养更加微观的研究视角,把学术做得扎实深入。


孙中伟教授首先介绍了关于最低工资的多样研究视角,提出最低工资制度与加班劳动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新的研究切入点。


讲座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概况的介绍。工作时间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标志,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在不同就业人群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孙老师展示了OECD经济体的工作时间数据指标,得出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国家的劳动时间普遍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基本规律。孙老师指出,根据已有调查和珠三角地区的数据,虽然自2006年以来劳动总时间在下降,但是在2021年仍然有17.61%的低技能劳动者月工作时间超过了260小时,超时劳动仍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第二部分,孙老师提出了过度加班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已有研究从分析劳动者个体超时劳动意愿、企业组织环境对劳动关系影响、社会不平等、政策与政治制度、工作伦理和文化研究等五个角度进行探讨,主要有劳动供给理论和劳动过程理论两大分析框架。基于上述论述,尝试引入一种制度分析,劳动时间长短体现了劳动者根据工资率的理性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是“被设计”的。而设计出来的薪酬制度和工作安排,又是依附在国家某种法律和制度上,借助于国家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合法、持久、隐蔽的“劳动体制” 形态 (labor system)。


讲座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及其执行的情况。孙老师首先介绍了2004年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基本内容和2015年的政策调整,同时展示了2004年至2021年广东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趋势。随后孙老师分别探讨了最低工资与加班问题、我国最低工资执行情况的文献研究情况和最低工资执行中的“制度捆绑”问题,并结合大量的访谈材料进行了说明。


孙老师在第四部分展示了实证研究结果,分别介绍了经验研究的模型构成、基于广东省的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回归结果和稳健性检验。分组回归结果显示,最低工资执行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低学历、男性、外地人、普工受影响更大。对加班类型回归结果表明,最低工资被应用为基本工资和加班费基数后,会增加劳动者陷入违法加班、严重违法加班的风险。


讲座的第五部分是最低工资执行“制度捆绑”的后果和成因。根据《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是指“8小时正常工作时间”的最低劳动报酬,而加班工资的计算又以最低工资为基数,这就从基本工资和加班工资两个方面造成了对员工的“双重剥夺”,进而形成了一种加班依赖的工资收入结构。企业薪酬制度与最低工资的“制度捆绑”的根源在于企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用工成本,必须保持企业人工成本的弹性,进而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薪酬结构模式,与最低工资捆绑由此形成。


孙老师最后强调,在迈向共同富裕背景下,为了提高低收入、优化收入结构,最低工资的保障功能必须要继续加强,合理、适时调整最低工资关乎亿万劳动者的福祉。要重视对制度作用的新认识,初衷是好的制度也会产生一系列意外负面后果,这种负面后果更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在讲座的结尾,孙老师还就实证模型中的变量选取等技术细节、机器换人与最低工资关系等问题和参会师生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政经SEMINAR”也将一如既往致力于打造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术平台,未来将举办更多公开讲座,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