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级研修班顺利结业

发布时间:2018-04-26

4月25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级研修班第十讲在国学馆116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教授为大家讲授“解析《普京政治经济学》”内容。随后举行了研修班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邱海平教授主持。

关雪凌教授从介绍俄罗斯的基本经济政治状况出发,分享自己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体会,并对俄罗斯普京时代的重大问题和国际地缘政治做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入,角度新颖。

授课结束之后,邱海平教授主持进行了本期高级研修班的结业仪式。

关雪凌书记对本期高级研修班系列课程进行总结,她指出,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举办“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为新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她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体专家学者要不断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随后,关雪凌书记宣读了结业决定,并向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最后,研修班学员代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黄小惠老师和北京启迪茂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邵明明分别发言。两位学员分享了各自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各位授课老师的感谢,呼吁全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奋发努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级研修班自4月21日开班以来,历时5天,举办专题讲座10场,累计授课近30小时,刘伟、江涌、黄卫平、吴中海、陈彦斌、刘守英、张斌、程大为、郑新业、关雪凌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大讲堂,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世界经济及其相互关系,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来自各级政府机关、中央党校及各地方党校、各高校等58个企事业单位的百余名学员参加。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大讲堂活动进行了报道。

课程回顾

第一课|刘伟:新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经济体系

刘伟教授指出,随着中国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处于向高等收入国家的过渡期。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演进特征,同时社会组织结构、人民生活质量等也发生重要变化,中国面临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任务。为了闯过关口,就迫切要求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了发展、改革、开放三者的统一,因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由于当前国民经济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供给侧,需求侧调控具有局限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能切实解决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就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并不是割裂的,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便体现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统一、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的统一以及短期调控和长期调控的统一。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稳中求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度基础。

第二课|江涌:当前中国经济安全态势

经济安全关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仅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江涌老师首先讲解了经济安全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经济安全的内涵和地位,介绍了国内学者有关中国经济安全态势的评估意见。然后,他依次分析了当前经济中的根本性风险、最大的风险、没有意识到的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江涌老师讲解了维护经济安全的主要思路,包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防范系统性风险、防范金融攻击,反经济制裁、反保护主义、反不正当竞争,以及维护粮食资源安全等。

第三课|黄卫平: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时间探讨

黄卫平教授认为,中国的开放是不可逆的,我们只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大的开放来应对中美贸易矛盾,争取在WTO框架下磋商解决问题。然后,黄卫平教授从经济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获益,以及当前阶段的历史意义。黄卫平教授同时指出,我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党大法大陷阱和福利陷阱等五大陷阱,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沉着应对。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黄卫平教授提出需要从做大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开放格局等方面进行思考。

第四课|吴中海:中国新经济驱动力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吴中海教授指出新经济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的经济形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追求效益与生态,是知识产权、人才和资本高度结合的创新经济。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包含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升级,这就要依靠产业自有技术的创新发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对于国家而言,大数据将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对企业而言,大数据可以从精准营销、产品创新、精细化管理以及科学决策等方面重构企业价值体系,未来企业将通过大数据管理更加了解自身和用户。大数据正在快速聚集异构、多源、海量的数据,可以面向特定领域、特定应用目标进行数据融合与分析,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重构价值体系。

第五课|陈彦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陈彦斌教授首先介绍了宏观政策的概念与范畴。随后,介绍了关于宏观政策研究的八个重点问题,包括:宏观政策的工具、宏观政策对不同冲击的反应、为什么还要使用在长期中无效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宏观政策应该规则还是相机抉择、预测在宏观政策中的作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宏观政策,以及宏观政策与市场的关系。他认为,我国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实践需要一直处于探索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方向下,有必要加快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步伐。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调控效率,以最小代价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六课|刘守英: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产品空间方法

刘守英教授从人地关系和结构变迁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随后,刘守英教授以中兴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回顾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及其给世界造成的冲击指明了中兴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关键瓶颈,即中国转型升级仍然未能突破最核心的“芯片”技术,钢铁、高铁、圆珠笔等大规模产业的核心技术依赖于进口。最后,刘守英教授基于国内国际制造业格局的分析,运用产品空间理论提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是实现从世界制造工厂到世界先进制造城市的转变;二是转变大而全的思路,把技术和材料做到极致,实现小而强;三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时知识积累和企业家培育的过程,应当破除中国制造业破弯道超车的神话;四是降低体制成本;五是提供创新激励,完善创新环境,促进发明创新;六是营造尊重产权和尊重知识的制度环境;七是学会适应和运用国际规则。

第七课|张斌: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

张斌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经济转型的一般路径和普遍规律。随后,张斌研究员就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作简要分析。他指出,从总体格局上看,2000年后发展中国家的产出份额逐渐赶超发达国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停滞,而是新兴经济体具有很大的后发学习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就是全球化的挑战,这种挑战集中表现为国际件和国内收入分配问题的恶化。张斌研究员还就当前热议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作出讲解。他认为,当前中美两国的贸易争端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必要感到恐慌。我们一是要保持信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经济体转型规律有清醒认识;二是要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对抗。

第八课|程大为:美国治下贸易体系的变化及中国贸易治理对策

首先,程教授讲解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其后,程教授就美国体系的特征、发展过程、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解,并在 美国全球治理体系若干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贸易治理决策的形成,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程教授认为,中国的治理体系是以“舍得”为价值选择,建立了“一带一路”的政策选择,但是还未形成自己的规则体系。认为,建立“一带一路”为基础的贸易治理规则是中国未来的工作重点。

第九课|郑新业: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郑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研究作为一门显学,数据分析和信息呈现是至关重要的。本次讲授着重数据展示,讲述了关于新时代背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关于“一带一路”的几个误读、关于中国模式变革与一带一路战略等内容,他认为互利发展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内地发展、提高不同收入群体、惠及低收入群体。同时,郑教授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即传承和创新。不仅要理解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互补性,还要重视亚洲贸易组织(ATO)、经济稳定组织(AESO)、亚投行(AIIB)等各种制度安排。

第十课|关雪凌:解析《普京政治经济学》

关雪凌教授首先就《普京政治经济学》的写作背景做了介绍,主要从近期关于俄罗斯的一些全球热点问题回顾出发,阐述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不断地制裁与反制裁实际上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并简要介绍了俄罗斯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随后,关雪凌教授分享了自己研究俄罗斯的体会。以此基础上,对俄罗斯的几个焦点问题做了分析和介绍,她认为美国在欧亚棋局中的作为是为了确保欧亚国家力量均衡,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因此美国一直在防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强国和国家集团的崛起。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