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大讲堂第十四期: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座第三讲
发布时间:2022-05-05
2022年4月30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政经大讲堂第十四期”系列讲座第三讲继续进行。考虑到疫情防控等因素,本讲继续采用汇贤学堂与学术志等直播平台进行,线上听讲人数超过1.6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洪银兴老师以“经济发展中国道路的创新”为题进行了讲授。
洪银兴教授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包括对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研究,还应该包括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尤其进入到新时代后,对发展问题的研究特别重要。改革开放后,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渐发展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经济体量上升至全球第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绝对贫困现象得到解决,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西方国家发展道路的局限,取得的成功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进入到新时代,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道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概括来说就是“理念形成道路”。其思想体系不仅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还形成了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道路”。围绕以下六个方面,洪银兴教授对经济发展中国道路的创新进行了阐述。
在发展中大国推进现代化,需要分阶段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率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包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且作为现代化的具体阶段来实现,这是中国的创造。
进入到新时代后,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可以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贡献。
其中,脱贫攻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脱贫的工作标准。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为每人每天1.9美元,而中国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也就是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三保障”),而且要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在发展中扶贫。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提到有多少扶贫人口、需要采用哪些发展方式,比如产业扶贫要解决多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要解决多少贫困人口,异地搬迁要解决多少贫困人口。这些扶贫的发展方式也是中国创造。三是精准扶贫,明确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采取“精准滴灌”的扶贫方式。
我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顺序推进;我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这就决定了
我国现代化进程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
洪银兴教授认为,将我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以下贡献:
一是将现代化进程概括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个领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二是依据中国实践总结出的“四化同步”的中国经验;三是明确指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四化同步”的新要求,关键问题是要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发展范式。我们原来的农业发展范式可以概括为农业剩余范式,实际上只是追求农业劳动力的提高;而我们现在所谈的农业现代化,追求的是品质产业和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富裕农民。第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农地领域已经进行的改革是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现在要解决的是在农地的承包经营权中又分离出经营权,达到经营权可以流转,承包权长期不变,从而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要振兴、人才要振兴、文化要振兴、生态要振兴、组织要振兴,这些方面不振兴就不可能把一些知识型的农民引进到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后,支持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释放,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构成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也决定了我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其中,特别强调了要优化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除了“三去一降一补”外,还要解决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问题,包括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数字经济等重要领域。
除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另外一条道路是创新引领。
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实际上就明确了科技要由“跟跑”逐步转向“并跑”和“领跑”的阶段,不仅要和国际接轨,还要和未来接轨。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这是发展方式转变非常困难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跟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相比,这是一个重要转变。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还要讲精神生活。我们要解决和能解决的共同富裕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共同富裕不可能消除富裕程度的差距,也不可能简单地拉平收入,更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二是收入差距会有个“合理区间”,比如大多人的收入要高于平均水平;三是要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结构;四是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共同富裕。
要实现这样的共同富裕,第一条通道就是初次分配。
一是要探讨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不仅是指直接劳动的收入,还要讲技术、资本、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都参与收入分配;三是要研究在初次分配领域里怎么解决就业优先的问题;四是要准确评价直接劳动在企业效率提高中的贡献;五是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
第二条通道是政府在再分配环节更加注重公平,
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公平充分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
第三条通道是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机制。
一方面需要加强第三次分配的文化建设和道德观的培育,还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
首先,
需要有一种生态财富观。正如总书记所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还需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财富。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健康的食品,这些都属于生态财富。
其次,
“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最后,
“双碳”目标。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明确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既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宏伟目标。总书记讲到,“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仅300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是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现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生态文明时代,在生态文明时代推进现代化就不能够采取西方式现代化的那种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所以,减碳、排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绿色发展道路也是我们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解决我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曾经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同时,一方面是地区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另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强势发展,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敏锐地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明确这同时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洪银兴教授认为,关于开放发展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
一是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二是要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三是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国际市场,把参与国际循环的基础由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变为新的比较优势,即竞争优势;四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全球产业链环节的国际国内布局并重。
最后,洪银兴教授重点强调了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越是开放就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教授首先对洪银兴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他认为洪银兴教授全面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从经济发展中国道路的创新角度提出了很多需要经济学界和众多经济学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谢富胜教授再次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对洪银兴教授和今天云端听课的学员们表示感谢,并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