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第十三期:中国共产党百年与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第十四讲
发布时间:2021-08-07本期政经大讲堂第十四讲的主题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进行讲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欣副教授主持。
一、关于新发展阶段
李义平教授认为,划分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非常重要,这涉及到这个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面临的发展条件以及发展任务。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马克思认为,消灭私有制之后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并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第一阶段”、“高级阶段”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第二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列宁首次提出用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代替原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区分,并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曾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并将这一宝贵认识付诸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李义平教授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理论上,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商品拜物教也就不存在了。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离开了商品货币关系不成,于是列宁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在有限的范围内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不仅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还要高歌猛进地向共产主义前进。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特别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的历史,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估计过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情况脱离了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现实,错误地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下,通过政权的力量就可以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就可以消灭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因素,包括商品货币关系。于是,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既意味着现实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义平教授认为,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顺理成章就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我国根据自身具体实际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都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市场经济模式的重大创新,为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经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黑天鹅出现以前,人们认为天鹅就是白的,当黑天鹅出现以后,人们认识到天鹅也有黑的。国际上以中国存在国有企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和实施产业政策等为借口否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李义平教授强调,经济学应该具有国家色彩,我们应当加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关于新发展理念
李义平教授首先重点阐释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市场经济是创新的机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同时也是市场组织方式、企业管理形式的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和库兹涅茨继往开来地研究了创新,他们一致认为创新引领了经济的发展。李义平教授强调,大企业对创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不仅需要号召,更需要大众广泛积极参与的氛围和制度。在《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一书中,费尔普斯全面地探讨了自主创新、经济活力与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家的繁荣在于大众的活力,即大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是遍及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一个民族的繁荣则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李义平教授认为,在创新问题上我们既要走市场化的路线,更要发挥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
李义平教授从三个维度阐释了新发展理念:第一,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分配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本和劳动共同分割国民收入时,资本的收益大于劳动的收益;二是在众多的、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共同分配劳动收入时,企业高管与一线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劳动价值论,明确靠劳动力红利发展就是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实现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自由放任不利于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第二,从问题意识出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遇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这就是主要问题所在。第三,从危机意识出发。从危机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GDP做大了,但制造业和农业还不强。现代化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在于制造业,我国应当在做强制造业上下功夫;农业是很特殊的产业,现代化强国必须能够掌握本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此外,从危机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还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尤其对金融风险要有预判能力。
三、关于新发展格局
李义平教授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因此,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仍要坚持自力更生,把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构建新发展格局,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开拓外需,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欣副教授进行了点评。李义平教授的讲授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关系。对于新发展阶段,李义平教授从各个阶段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述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背景及其最新的理论成果;对于新发展理念,李义平教授从根本宗旨、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三个维度进行了把握,重点强调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大众参与壮大市场经济的创新成果;对于新发展格局,李义平教授指出内需才是发展的真正动力,要牢牢把握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同时开拓更高层次的外需。李义平教授的讲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中央的路线政策和精神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高度,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最后,范欣副教授代表政经大讲堂和参与本次讲座的所有学员对李义平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