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2020)
发布时间:2020-11-182020年11月21日上午,首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2020)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第一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得到了《教学与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期刊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采用线下会议+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参加首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2020)的嘉宾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洪银兴,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平,西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灿,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元春,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乐明,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尹庆双,吉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丁堡骏,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杨瑞龙,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学与研究》主编邱海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人民日报理论部委员张怡恬,光明日报理论版主编张雁,经济日报理论版主编欧阳优。另外,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经济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共计300余人参加线下论坛,线上参会和观看直播人数高达2400人左右。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元春教授主持。刘元春教授首先介绍会议情况及参会嘉宾,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大国间博弈日益激烈,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现代化,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现实主题,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提供了沃土。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值此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倡议、七大中心共同发起召开的首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从理论上总结和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规律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元春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刘伟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到场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刘伟校长指出,作为中宣部首批认定的七所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中特政经研究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并依托我校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相信本届论坛的召开一定能够进一步凝聚专家智慧,整合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最新实践同频共振,并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思想的深度碰撞中总结和提炼中国独创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和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贡献真知灼见。随后,刘伟校长以“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论述”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提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时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崭新概念的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开创性意义。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我们可以发现: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不仅是对过往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同时也为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将我们实践中规律性、经验性的总结上升为理论和学说体系,是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信心所在和根本遵循。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教授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
第一阶段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主持。刘守英教授首先对本阶段各位演讲嘉宾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主旨演讲
洪银兴教授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新发展格局”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政治经济学需要与时俱进,研究新的时代课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对策,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相辅相成的。我们应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国民经济循环既在国内又可能进入国外,由此形成内循环和外循环。数据显示,我国整体上还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但沿海部分地区则是外循环为主体,或者说占较大比重。事实上,转向内循环为主体是有条件的,增长潜力成为现实的发展动力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洪银兴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逄锦聚教授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如何实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和从理论回到实践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关键环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借鉴国外经济学的有益成果以及弘扬历史优秀文化传统三大方面入手,将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化。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克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李建平教授以“论《资本论》的三大理论贡献及其当代启示”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贡献首先是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理论,两者构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有机整体。《资本论》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在综合运用辩证法,巧妙设计《资本论》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不仅是一种理论和方法,而且是一个体系,由唯物史观、客观和主观辩证法、形式逻辑和数学方法、从其它科学中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移植过来的方法四个层次构成。李建平教授还对《资本论》的有机结构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需要概念明晰、结构严密,更应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前人成果,经过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概念范畴,从而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平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刘灿教授以“深化学科认知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题进行演讲。通过对十九世纪以来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关于学科性质、任务和地位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她指出,当时经济学者们努力的目标就是把经济学变成一门“硬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性质和地位问题,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我们应当坚持走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理论范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具体的构建上需要以对生产关系的分析为核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形成立足于中国实践,接地气、系统化、有学理基础和理论高度、由系统化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
西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灿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宋冬林教授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政治经济学解析——基于梨树模式”为题进行演讲。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增长约束和环境约束,他介绍了当前东北地区黑土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下流失严重,保护迫在眉睫的基本现状。透过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宋冬林教授以梨树模式为切入点,对当前保护性耕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他指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长效机制的构建,要有相应组织保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如何发挥政府在长短期利益平衡中应起到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对于资源的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刘元春教授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政治经济学必须重点研究的几大问题”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中国的崛起,因此,对中国经济奇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分析思考正当其时,其中与政治经济学密切相关、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1. 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走出长期停滞的药方是什么?2. 如何正确认识技术革命带来的系统性冲击?如何判断技术发展的新规律?3. 如何解释“四低两高”(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低收益、高债务、高杠杆)的新宏观现象?如何走出“低利率—高债务循环”?4. 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这个老问题有没有新的有效解决方案?传统的方法能否带领有关国家和地区走出目前收入分配的困局?5. 逆全球化是否具有必然性?其规律是什么?如何减缓逆全球化的冲击?6. 国际体系的重构会否导致世界体系的恶化?如何走出“金德尔伯格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元春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黄桂田教授以“基于中国经济特色还是基于现有经济学框架提炼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是政治经济学学者展开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当前无法用支离片段的研究解决现实经济活动的大环境下,更需要以此为基础,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构建科学发展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只有扎根于中国实践,坚持理论自信,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通过认真的提炼,才能将经验上升至理论,并最终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科学范式。
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教授发言
在第二阶段的主旨演讲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本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谢富胜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主旨演讲
胡乐明教授以“从‘生活需要’出发构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构建系统化经济学说需要同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从生活需要出发同时符合这两大要求。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通过对“生活需要”这一概念进行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可操作的概念和逻辑起点,分析各类需要,并对生产单元、生产组织、生产行为展开分析,辅之以国家调节、市场调节和社会调节三者之间动态平衡机制的维持,可以构建出相对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胡乐明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尹庆双教授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特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以十九届五中全会为重大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这既是因为出现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而且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大的理论体系建设应当更具有包容性,并开拓国际话语权。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他提出,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是围绕着人民为中心这个核心内容,这不仅是基本的判断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不仅包括有效的市场,还包括有为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治经济学建设不仅要基于实践,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而且一定不能忽略对中国政治制度和党的建设的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尹庆双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丁堡骏教授以“中国何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典型地点”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资本论》研究仍然是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它不仅能够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更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发展、完善和巩固,进而形成我们的理论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态度。
吉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丁堡骏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董志勇教授以“借鉴西方经济学合理成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看待西方经济学,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有批判精神,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的加以坚持。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服务于中国的现实经济发展,必须落脚到我国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落实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使理论和政策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杨瑞龙教授以“创建中国经济学需要运用直面现实的分析方法”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提出,直面现实的分析方法,与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态度一样重要,要推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讲清楚当下中国的实际问题,一定要把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融入进来,不能因噎废食。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创建中国经济学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一定能够到来。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杨瑞龙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谢地教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是中国的当代经济学,但其中至少有十大关系需要处理好,包括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文本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问题指向和理论抽象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叙事与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叙事的关系等。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邱海平教授以“关于马克思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内涵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准确的理解。在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上,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方面要坚持和继承;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实现守正创新,不走歪路,不搞教条主义。
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学与研究》主编邱海平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最后,刘守英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对参会的前辈、领导、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虽任重道远,但在中宣部全国七大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在校校传递、代代传承的研究下,足以产出丰硕的理论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研究体系等都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下午,首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2020)的7场平行论坛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学生积极收看和热烈讨论。本次论坛进入会议报告论文约44篇,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新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新时代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路径”七大主题。各平行论坛内容丰富新颖,主持人、总评论人、宣讲人、评论人以及听众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研讨,线上总参与人数达360余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倡议,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中宣部七大中心共同发起。本论坛致力于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并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