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入选名单 | 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
刘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动因,中国的改革是以经济改革为突破,特别是以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为核心内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目标在于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部改革最终落脚点和检验标准,集中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2025-06-06 来源:理论学习与探索 -
谢富胜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动力在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于为生产经营提供一般物质条件。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产业投资的第一类固定资本与空间生产的第二类固定资本必须相互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促进农业及相关工商业等多种产业资本循环为目标,才能实现农村新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乡村建设,确保两类固定资本相匹配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乡村分类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5-06-17 来源:学习与探索 -
范欣: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实践品格
2025-06-12 来源:人民日报 -
刘守英等:数字经济形态下的平台
人类社会正处于数字经济形态的构建进程中,平台作为其主要组织方式,凭借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结合,整合信息、降低经济体制成本,成为市场、企业与政府功能的协同组织。平台协调交易与生产,提供信息、交易、评估与开发者等基础设施,打破了传统的市场、企业和政府边界,在新的经济体系中发挥协调不同主体和组织的中枢作用。相较于传统市场、企业与政府,平台提高匹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激活长尾市场、构建声誉机制,具备网络效应和成本结构优势,并通过提供具有准公共品特征的数字基础设施,实现灵活、高效、数据驱动的治理。
2025-06-06 来源:北京日报
-
[人民日报] 刘伟: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2022-08-31 来源: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刘守英:实现农业现代化:共同性与独特性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既立足于自身的国情农情,又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能否兼顾好这两个方面,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关键。以要素重组升级推动农业产业革命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独特性的同时,推动以要素重组升级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革命,最终把我国建成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2023-05-09 来源:光明日报 -
[光明日报] 邱海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重大意义
2023-01-31 来源:光明日报 -
[光明日报] 刘元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石
2022-11-08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