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刘元春: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在8%左右

发布时间:2021-02-16

内容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受到重创,中国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的日子,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在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的当下,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应对当下的形势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21年我国GDP增速可不设具体目标,但应强化底线管理;同时,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复杂程度要高于2020年,要求更为精准,才能在战略布局、短期风险控制和稳定复苏上寻找到可行的路径。

644db92ffdce42b8bcb8e0deec634653.jpg


2020年中国经济年终“成绩单”近日发布。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在疫情的冲击之下,我国经济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新的一年,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内外大环境?


一、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的原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受到重创,中国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展现;第二,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支持中国经济能够应对疫情冲击;第三,科学的决策和战略组合的进退有据,带动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影响。这三位一体配合得很好,这是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


我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拥有最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这种完整性和强大链条,使得我国成为世界抗疫的生产中心。


二是,我们过去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扭曲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


三是,过去几年,我国加强金融整顿,金融泡沫得到很好整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相对良好,并且在疫情形势下不至于出现短期恶化。


四是,我国债务率比较低,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回旋空间较大。


五是,我国作为一个超大市场经济体,即便在其他国家市场停摆后,内循环依然能够相对独立运行,这都体现我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


三、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大量不确定性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的日子,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呢?


从国际环境来看,今年全球疫情是面临持续和逐步消退的过程,世界经济在疫情控制的基础上出现复苏,但复苏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其中,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退出,全球金融风险可能进一步恶化,经济本身的风险没有降低。另外,不同国家复苏进程严重不同步,这种结构分化会进一步加剧。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和进入常态化进程是很确定的。在复苏的过程中,我国去年采取的一系列抗疫纾困的非常规政策可能逐步向常态化转变。在“六稳”“六保”的基础上,我国还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十四五”规划,我国经济短期面临着规划转换、战略坡度的接续期,在中期新的总需求扩张和新动能也将不断出现,还要看到,随着改革的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将出现一些变化。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应对当下形势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的当下,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应对当下的形势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框架,从根本上将重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在中高速、高质量增长的轨道上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结构基础。


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还将利用我国这样一个超大市场经济体、利用创新驱动,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格局加速演变,特别是为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全面崛起奠定很好的经济基础和综合能力,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中美大国博弈的不对称关系。


五、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问题


1、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近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对2021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2%、6.9%和6.8%,显示出全球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但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就今年经济增长提出目标,要求“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那么,这个合理区间是什么?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多少?


第一,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将向常态化增长速度转变,去年和今年的增速平均速度在5%-5.5%,这是一个常态化的路径。去年我国经济的增速应该在2%-2.5%这个区间,那2021年合理的增长区间应该在7%-8.5%这样的区间,这样的增速能够使我国经济结构中供需相对平衡,经济增速回归到潜在增长速度的状态。


第二,由于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经济带来基数效应和潜在增速的折损,我们预计,2021年的经济增速应该在8%左右。当然,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宏观调控政策也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增长速度,而是要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更好地在改革、结构调整和新发展格局的布局上做文章。


2、2021年GDP增速可不设具体目标,但应强化底线管理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GDP增长目标,2021年会设定具体的GDP增长目标吗?


首先,不设定GDP增长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第二,我国现在进行高质量发展,对于速度性的指标要有所弱化,要综合平衡质量、效益、速度、可持续性和安全等综合性指标。不过,速度依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全面强调增长速度,但不等于说政府工作报告和实际工作不会强化增长速度的一些底线指标。


2019年GDP增速设定的是区间目标,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原因,未设定明确的GDP增速目标。我们认为,2021年不会对GDP增速提出具体目标,但会强化底线管理,比如规定增速不能低于多少。此前疫情令经济增速下滑,考虑到基数因素,叠加疫情超常态政策向常态化政策的转变,按照疫情前的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各类宏观经济参数将全面反弹。我们预计,今年的GDP增速会超出大家的预期,显著高于疫前水平。


2020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按我们目前的测算,2021年正常的经济增速应该在8%以上:第一季度增速预计达到11.4%,第四季度下滑到5.4%左右,呈现“总体偏高、逐季回落”的基本走势。如果今年GDP增速低于6%,整个经济复苏的进程就达不到预期,中国经济也很难在今年持续政策的作用下步入常态化区间。


3、“十四五”期间会不会设立具体的GDP增速目标?设定为多少比较合理?


第一,从增速目标来讲,未来五年,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定地跨越12,375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


第二,根据中国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测算未来的潜在增速。这几项速度折合一下,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剔除今年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6%之间。但如果考虑到今年的经济增速(由于去年的基数因素)会有过高表现,应该在6%左右就挺好。


六、实施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


今年宏观调控复杂程度高于2020年,因此,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2021年宏观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如何理解“精准有效”?


首先,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定、不扎实,因此保持有效需求的持续扩张是基本定位,这就要求“六稳”“六保”政策不能大转弯,不能“见好就收”。


第二,我们要考虑到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我国经济面临的短板问题和重大风险问题,应在短期内进行解决,为“十四五”总体布局进行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打造。


这也意味着,2021年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复杂程度要高于2020年,要求更为精准,才能在战略布局、短期风险控制和稳定复苏上寻找到可行的路径。


七、宏观调控不能从唯GDP转向唯就业、唯通胀


有学者提出,从今年开始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目标、如何管理宏观调控目标,自2008年以来国际上也都存在很大争议。


过去美联储主要是盯住单一目标即通胀目标值,认为只要通货膨胀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就会处于很好的区间。这是单一目标、单一规则。但实际上,金融危机以后,欧美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异。只监控通货膨胀,很难监控到就业水平和GDP水平。这意味着,传统的宏观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在目前这种大调整、大改革、大冲突时代,已经不再适用了。


目前整个世界最基本的发展趋向,是要从过去的单一目标、单一规则、单一工具这样一种理想的宏观调控模式向一种多元目标、相机决策、多种规则的框架进行转变。中国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上来了,其他参数都好办。发展到现在,中国处于结构性调整时代,宏观调控的目标不能再局限于单一指标,而应该采取多元指标和多元工具。所以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就不能从过去的唯GDP转向唯就业、唯通胀的目标上来,必须多元化,并且是多途径的。


更具体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目前的就业数据很不完整。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都没有将农民工的失业问题纳入其中;第二,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异。大量的零工就业、弹性就业,导致传统的就业统计口径,很难对新就业形态、新就业模式进行统计。如果用一个错误的就业指标来指导中国经济,可能比唯GDP带来的问题还要大;第三,就业与GDP增长、与通胀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被打破。就业与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也是非线性的。实施对几大经济主体、市场主体运行情况的监控,只简单监控就业,也是不充分的。


那么,我国究竟应该如何设定多元化的宏观经济管理指标呢?


首先,要有底线管理的目标值,比如就业和风险指标。就业维系民生、维系收入、维系市场运行,要强化就业指标的重要性,作为底线管理的重要参数之一;此外,设定区间目标,包括GDP、通胀的区间管理。


第二,这几个目标都需要,不是简单地要不要谁的问题。现在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从过去的常态化、稳态化运行,向大改革、大调整、大冲突时代的运行进行转变,更多地强调底线思维,在设定底线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区间管理。


文章根据原刊发于1月18日的南方+ 和1月29日的时代周报文章编辑

作者: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