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平: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会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12内容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版体现国家意志,是以教材建设推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突破。教材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框架,在结构安排、内容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做出诸多原创性贡献,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推进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模板。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教材作为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化呈现,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由国家教材委员会部署、教育部组织的“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的编写,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研究实现了从经验总结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跨越。中国人民大学刘伟教授领衔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中首批出版的教材,是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该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框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的出版体现国家意志,是以教材建设推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突破。教材在结构安排、内容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做出诸多原创性贡献,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从全书结构安排来看,教材按照“绪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五部分设计,总计十章。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它的形成发展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涵盖第一至第四章,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涵盖第五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等;第八章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等;结束语部分概述在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该教材主要在以下方面体现出鲜明特色:一是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该书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阐释入手,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时代内涵,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坚持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理论品格和理论精髓。二是注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该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重大问题高度凝练,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微观运行、宏观治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篇章板块,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并将中国典型事实上升到学术范畴,实现了实践经验向理论体系建构的跨越。三是教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引用党的重要文献和国家权威资料全面展示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沿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历程,中国开放的历史进程等,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实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四是教材强调制度因素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集中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优势上。教材各部分紧扣制度因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经济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因的深刻分析与阐释成为该教材的鲜明特色。五是教材编写遵从教学与人才培养规律,充分考虑授课对象接受程度和课时安排,总体篇幅适度、难度适当,理论阐述富有启发性,留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并将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中,实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内在统一。
二
绪论部分是整部教材的总论,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特性和指导思想。该部分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先,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理论论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自然形式与社会形式的统一;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论述入手,深入阐述了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继承性与批判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方面,从而为学生更好理解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基于对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展开“术语的革命”,并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体系,包括直接继承的范畴、改造发展的范畴以及实践中提炼的新范畴。
全书强调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论述涵盖了四章内容。第一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总论。该章沿着“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沿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思路展开研究,深刻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内容构成。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深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演化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上,用高度凝练的文字展开了中国近代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化的宏大叙事,深刻阐释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解读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形态演化史,在概括社会演进各阶段生产力发展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阐述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论述了经济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充分说明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
第二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该章全面阐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与实践,深刻论述了“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首先,阐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历史演变,揭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历史变化从根本上讲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结果,继而在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设想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的具体实践基础上,阐述了我们党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对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进行的大胆探索历程;其次,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该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考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变与生产力变化的紧密联系,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提出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结果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基本利益关系。该章在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有关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按劳分配理论及工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实现三次分配的意义与实现方式,并通过两种工资制度的比较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主要形式的本质特征,论述了新时代在共享发展中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方向。该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理论以及党的历史文献的全面梳理,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新时代实践,运用权威的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阐述了如何正确理解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共同富裕的性质与目标、实现方式与路径。该部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使读者能够完整深刻理解经典理论及其时代化中国化发展过程。
第四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极大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该章从“市场经济”这一借鉴于西方经济学范畴的内涵阐释出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材深刻阐释了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竞争机制、基础制度及其功能,梳理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争论、历史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过程,剖析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并进一步提出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教材比较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上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刻变革;在理论上是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不兼容的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因而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从而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全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论述包括第五至第七共三章内容,该部分承接前四章制度理论,对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背后的制度因素进行了重点阐释,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更具解释力,充分体现了内容设计的独到之处。第五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理论,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该章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且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的产权特征、行为目标和功能作用。全面阐释了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演变、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宏大历史过程,分别研究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农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具特色的行为特征与市场约束,并就如何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进行了理论探讨,为下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充分体现教材的严密逻辑。
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理论。宏观经济治理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将宏观经济政策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中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章引用权威数据,刻画了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历程及典型事实,全面展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及其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挑战,从实践上与理论上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优势,阐述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演变历程及其在调控目标、调控工具、调控方式与调控机制等方面呈现出的中国独有特点、调控优势以及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治理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特点,论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方向。该章比较了宏观调控与宏观经济治理的不同,提出宏观经济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是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更为丰富的体系,从而在宏观经济领域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七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该章从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解读入手,剖析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特征,突出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差异取决于制度和体制差异;阐释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新发展理念,并指出新发展理念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纳入其中,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此基础上,该章系统总结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基本逻辑,并论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使读者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高四新”的新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
全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这一主题的论述集中在第八章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将对外开放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最后部分,在理论逻辑上也与马克思在其“六册结构计划”中将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置于最后两册具有逻辑一致性。该章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阐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模式创新和取得的成就,突出论述了新时代以来建设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的实践进展,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与时代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与实施路径。本部分呈现了诸多重要理论创新:如加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的阐释、资本主义重商主义海外拓展的特征及其对世界经济形成的阻碍、中国对外开放模式对苏联模式、东亚模式的超越等等问题的分析,能够引导读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深入思考,充分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全书以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作为结语,体现了该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严密逻辑性。该部分基于恩格斯有关政治经济学是历史科学的论断以及广义与狭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论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版对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教材在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客观实践、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发展经验,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并回应时代问题,系统梳理中国经济理论的独创性贡献,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西方经济学合理成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学理依据。第二,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理论精髓,并将其贯穿在教材各章节,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三,教材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全面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文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对于推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四,教材明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创新,并且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指导思想、理论特性、概念范畴、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出发,以制度为主线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框架,实现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模板。
作者:何爱平,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
本文转载自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5期)。文章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统一注明出处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