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桃李满天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宋涛学术成就及影响述评
发布时间:2024-09-18编者按:宋涛是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创始人,也是新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经济学学科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发挥了重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值此新中国第40个教师节之际,特编发此文,以飨读者。
宋涛是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创始人,也是新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经济学学科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主持创建并长期领导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全国高校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员中有相当多的是宋涛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成为中国传播、普及和学习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师资摇篮与大本营。
宋涛一生爱党爱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他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知识渊博,造诣精深,言传身教,育才有方,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发挥了重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和泰斗。
一、中国经济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的缔造者
治国兴邦,人才为先。早在1947年,华北联合大学为适应形势需要开始按照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办学,担任华北联大经济系主任兼政治经济学教员的宋涛主持调整并制定了相应的办学计划:以政治经济学为主,开设一些部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然后再根据进城后的工作实际和现实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既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又能结合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还组织学生参加土改运动和社会调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是宋涛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初次尝试。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后,根据党中央对中国人民大学要为新中国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和成为改造旧的高等教育、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新型正规大学典型的任务和要求,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专修班、研究班、夜大学、函授等)的必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史的授课及专题讨论等教学任务。从这一时期开始,宋涛带领教研室从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主要内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专业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教材编写等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并由此开启了该学科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学工作母机的建设过程。宋涛认为,大学生“知识要宽厚,视野要开阔”,该学科开设了《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等主干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经典著作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他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不能不懂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应该批判性地加以吸收”;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要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要全面掌握经济学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数学、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另外,增设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古书和写作能力;调查研究和生产劳动也列入教育计划,从而使教育计划更加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在宋涛的领导下,经过多年探索,最终形成和建立了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学说史、中外经济史为核心课程,并兼顾经济数学、统计学等方法课程的经济学专业教学体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标准。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与师资摇篮的奠基人
在20世纪50年代,限于当时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严重不足,宋涛十分注重教研室作为高校基本教学组织在教学与研究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建立科学指导员制度和依靠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及招收研究生班,以教学小组和研究生担任讨论课教员的方式,在教学对象层级多、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师资。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6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大体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与教学体系。
宋涛非常重视教材编写,早在50年代就组织教师编写大量教材、讲义和资料汇编、习题集等学习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研究需要。1950年6月苏联专家来校后,该学科建设完全使用苏联模式,采用翻译过来的苏联教材进行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宋涛逐渐发现,苏联教材的内容与我国实际有很大距离,国内还没有一本篇幅适中、语言流畅、范畴概念准确、叙述简单明了的版本,于是他多次在有关会议上提出编写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他要求,编写教材必须联系实际,也必须要讲清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不要把教材搞成政策汇编,不要用经济工作和政策中的“一盘棋”“两条腿走路”等通俗说法代替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作为章节的标题,主张要有理论分析,要写规律性的东西,写发展趋势。从50年代起,政治经济学学科就组织集体力量进行写作,先后有几十位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最后由徐禾统稿,在60年代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概论》的初稿并在校内发行、全国高校试行。虽然该书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73年才正式发行,但这本集体研究的成果和汇聚众人智慧结晶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至今还被经济学界公认为用中文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范本。
从1950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就办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班,这是新中国培养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本论》教学与研究高级人才的举措。到“文化大革命”之前,除了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班(四年制)和研究生班(二年制和三年制)之外,还开办了政治经济学特别班和政治经济学讲习班,并举办了多期一年制政治经济学教师进修班、马克思主义研究班政治经济学分班、《资本论》研究班、副博士班等。1961年,该学科开设国内首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向的研究生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班,学制为三年。这些班级的开设,为全国高校培养了大批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的骨干。直到80年代,全国各高校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主任、骨干教师多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或进修生,该学科也因此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师资摇篮和大本营。改革开放后,秉承一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播者的角色,政治经济学学科开办了多期教师培训班,并通过举办电视讲座、自学考试、函授学习等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资本论》的普及和传播。
三、大师云集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团队领导者
宋涛始终认为,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系(教研室)的创办者和“掌门人”,宋涛对经济系教师要求:“要出经济学的梅兰芳。一个剧团要有梅兰芳式的人物,一个梅兰芳可以撑起一个剧团,使之名扬四海。一所大学必须有大师级教授,我们要办的经济系,就必须有梅兰芳式的教师。”他先后从国外和兄弟院校引入吴大琨、高鸿业等学者,并在经济系设立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西方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教研室、中外经济史教研室和世界经济教研室。在宋涛担任系主任期间,经济系云集了宋涛、吴大琨、高鸿业、苏星、徐禾、卫兴华、胡钧、孟氧、吴树青、何伟、方生、张朝尊、李宗正、孙健、王方中、郭丁、吴易风等一批名师大家,可谓名家荟萃。20世纪60年代初,宋涛还特别邀请具有独立经济学见解的孙冶方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并兼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名誉主任。
宋涛说:“作为教员,自己首先要把讲授的每个问题研究得深入,自己若是一知半解,便是对不起学生,误人误己,因此当教员必须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在教学上,宋涛一贯要求教师基本功要扎实、立场要鲜明,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功就是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著,这样治学才能不“飘”不“浮”。宋涛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卫兴华、胡钧、吴树青、孟氧等一批学者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成为支撑该学科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力量。在前辈学者的带领下,该学科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者,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他们继承学科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从2015年开始,通过“政经大讲堂”“政经大论坛”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向全国高校师生和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人士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巩固了该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高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领者的地位。
四、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
宋涛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除了从不脱离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外,还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上,他强调:“研究问题,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基础要深厚,做学问、写论文不能有空话废话,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和农业合作化问题并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只有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普遍地、明显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才有生命力。之后,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他发表了《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关于生产队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问题》等论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必然性,认为对于价值规律只能尊重并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绝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他提出,生产队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不能只顾一头,不能不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80年代,他发表文章,论证了发展商品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必经之路,发展乡镇工业是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致富的必由之路。
宋涛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经济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论文,著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一书,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他认为,检验对经济规律认识和利用的程度,首先要看在实践中是否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看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资料合理利用的程度,归根到底,要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宋涛一贯主张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他较早地提出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调动企业、班组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必须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社会主义社会各阶段都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他提出,每个社会都有反映其基本经济关系的基本经济范畴,在封建社会是地租,资本主义社会是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范畴则应当是净产品。在进入共产主义以前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才能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并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打好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起,宋涛撰写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市场经济的含义、性质、运行机制和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体制结构都做了深入研究,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资本论》是宋涛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他对《资本论》的基本范畴、《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生产总过程等问题都有深入系统的分析。他始终认为,《资本论》是一个理论宝库,要弄懂弄通理解其精神实质,坚持其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要联系中国实际,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他提出,《资本论》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部矛盾,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和结构的,社会主义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因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体系完全可以参照《资本论》,从研究个别企业开始。
宋涛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他对新技术革命及其对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及其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和私有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等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新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其规律性,进而揭示其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当代帝国主义经济》(1991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等著作中。
五、春风化雨、乐育英才的著名教育家
1983年,宋涛不再担任经济系主任职务后,除了撰写理论文章,他将更多精力投入中国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上,对政治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学位制度,宋涛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召集人。在担任第一、二届经济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的十年里,他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布局全国高校理论经济学学科发展。为促进经济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他主持或参与创建了以学术期刊、出版社、经济学学会等为主体的经济学学科交流平台,如创立或参与创办《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研究》等,并担任了多个全国性学术团体顾问会长或荣誉会长职务,如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北京经济学总会等。1983年,为解决召开学术会议的活动经费和学者的学术出版问题,他牵头成立了经济科学出版社。他还主持举办若干全国性学术会议,如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研讨会等。宋涛认为,“经济学人才功底要宽厚,专业知识要丰富;要大力培养和选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为此,他建议教育部在重点院校设立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他说:“培养更多的品学兼优人才,一直是我对教育的一种期望。”在7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宋涛为国家培养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如卫兴华、胡钧、吴树青、吴易风、胡乃武、刘海藩、蒋学模、谷书堂、吴宣恭、张友仁、张维达等。1994年,一贯生活简朴的宋涛将自己积蓄的十万元稿费捐出,设立“宋涛经济学基金”,奖励和资助优秀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他的这些工作和努力,团结和凝聚了全国高校的老中青经济学者,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的繁荣与发展。
宋涛在90岁高龄时撰写的个人自述中说:“在我从事的教育生涯中,教过的专科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以万计,其中有很多成为著名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经济管理工作者,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愿为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而继续奉献我的光和热。”宋涛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为后世所景仰。
作者:李琼,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文章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统一注明出处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