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荣兆梓等: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微观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2-07-18

2020年教育部下文要建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第一批九本书。这一项宏大的建设任务由党中央提出,第一本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紧接着的两本就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教材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教材,譬如,其中的微观经济学就不应该是照搬西方的微观经济学,也不是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下换点中国数据完成的微观经济学“中国化”,这个微观经济学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经济学的一门课程。目前所看到的文献,还很少有人讨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应该怎么建。学术的事情自然是越争论观点越明确,越接近真理,所以和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引起一些讨论。


一、政治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是什么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个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标准的政治经济学或者说是理论经济学。但是《资本论》的讨论中,有单个资本和总资本的明确区分。一般地说,有个别市场主体或个别企业的经济学,也有国民经济整体的总量上的经济学,仔细读《资本论》可以察觉到这个区分。比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到第六篇基本上是单个资本的研究。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重心还是在单个资本。当然,最终相对剩余价值是属于资本家全体的,但主要还是个别资本的事情。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切入,落脚到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当讨论推进到相对过剩人口及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一般规律时,研究的视角显然已经扩展到全社会范围,讲的是宏观经济总量关系了。《资本论》第二卷流通过程,区分更加明显,第一篇和第二篇在单个资本的层面上展开分析,第三篇则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完全是宏观经济总量问题。第三卷的问题比较复杂,表面看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地租问题,似乎都是局部问题,而事实上,所有问题都被放到“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考察。


马克思没有区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他把两者作为一个逻辑整体去一步一步的展开分析,在分析过程当中宏观微观相互穿插,并未形成两个独立的理论部分。另一方面,《资本论》的研究区分了单个资本(单个企业)和总资本(社会资本),前者对应着微观视角,后者则对应着宏观总量。从《资本论》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这两个层次的问题的确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印证的,在基础理论层面上拆开讨论会有很多不便;或者换个角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微观和宏观逻辑一贯,紧密结合的,这是它相对于新古典理论的显著优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把微观和宏观拆分开来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能不能在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分别建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具体学科呢?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划分的标准也很明确:微观经济学是单个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则是国民经济总体(社会资本)的经济学。两种微观经济的研究对象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简单说,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或者市场价格,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企业,或者说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全部经济活动。更完整地说,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主体的经济学,主要是企业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其特殊的研究方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它一方面和西方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微观层次上的问题,两个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相似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它的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必须和研究方法的特点结合起来讨论。


二、不是研究个人,而是研究制度


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主体,主要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组织。这个判断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认识上。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发育形成的市场经济,其主体一开始就不是单个人。西方经济学假设的原子式市场是不存在的。市场经济从形成的最初时期就是科层与市场的混合体。市场的微观组织主要是企业,企业不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人构成的组织。这些人在一个企业内部按照科层等级制的方式组织劳动分工。它是有内部结构的,是一种经济组织,是一种经济制度。科层具有金字塔型内部结构,西方经济学将企业当作黑箱,不讨论这个内部结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赞成将企业设定为黑箱,首先分析企业的内部结构,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制度结构决定企业目的和企业行为。因此,微观制度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首要环节,而不是附加内容。因为罗纳德·科斯等人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也开始讨论企业制度,但是对他们来说,企业制度是附加的研究内容。而我们认为,这是起点,搞不清楚企业制度就没办法继续讨论市场如何运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明确说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由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决定。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而是从制度分析得出来的理论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组织行为由演化中的制度决定,而不是源于不变的人性。组织行为是千变万化的,按照西方经济学,人性是固定不变的,永远都是理性经济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首先是人的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区别于所有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组织中的人是社会人、组织人、制度人,其行为特点也不是简单的理性个人主义。人天生就是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结合,左右人的行为的既有理性也有感性。一个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性不是由基因决定,而是由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导致的制度演化形成的,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历史性质。理解人性首先要理解社会制度。


一句话:经济学不是建立在对单个人的不变的人性的把握上,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演化中制度的把握上,是制度造就了人。因此,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企业制度。它是有内部构造的,所以微观制度理论是微观经济学最基础性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把历史看作不断进化的过程,而不是有终结点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制度不是外生给定的前提,而是理论首先要分析的对象,微观经济研究也不可能拿着外生给定的制度作为研究前提。但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就是这样做的,在它那里,市场是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固定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制度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横向全球的角度来看,都是高度多样并且不断演变的。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并且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当代社会,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市场经济,但它并非历史终点。市场经济阶段的历史特点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物质财富还没有充分涌流。生产力的发展要依靠以人的固定职业为前提的旧式分工,这种分工只允许人在某个方向的能力发展,遏制了全面能力的其他方面。马克思对于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存在有着自己的解释,它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与此相同,市场经济下各种各样的企业形式也都可以从生产力多样性的角度来给予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地方。我们以生产力为基础去说明制度变迁,把企业制度理论视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性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企业制度理论首先关注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认为本质上生产资料所有制讲的就是生产条件的分配,这是生产的前提:生产的物质条件归谁所有,生产的人身条件又归谁所有。资本主义的特点就是物质条件全部归非劳动者所有,而劳动者仅仅拥有自己的人身条件,因此他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它的内部是科层组织,一个资本统治的劳动大军;它的外部是市场,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将这两种强制性手段集中于一身。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这篇论文里所讨论的问题。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是企业制度理论讨论的内容。企业内部的科层组织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制度规则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都对企业的行为和绩效有不同的影响。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成果,如企业的多部门组织理论,公司法人治理理论等,都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借鉴与吸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就更加的复杂多样。公有制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公有制企业的所有制关系,相较于私有制企业的内部关系更加复杂。私营企业的老板就一个人,而公有制经济的“老板”是全体劳动者,这个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是全新的研究内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现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这一块是很薄弱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上来就讲公有制,讲所有制改造,然后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部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说了它的两种不同形式,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是这两种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区别,难道仅仅是所有者人数的差异?当然不是,这里有人数差异,更重要的是阶级关系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企业内部一系列结构上的问题,比如说集体决策问题,集体内部的劳动监督和分配问题等等,这里面有好多都是私有制经济不存在的问题。讨论社会主义的企业制度,必须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定要有共产党领导,要推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劳动关系有什么新特点,公司治理有什么新规则?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应当深入研究的大问题。


三、不仅研究市场过程,而且研究生产过程


企业的活动不仅在企业内部,它还要到市场上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自己内部消耗,那就不叫企业。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企业的生产过程还要过渡到流通过程,要研究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要研究消费者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要研究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结合,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的企业研究必须在所有这些方面展开。这里有一个马克思微观经济学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研究的不仅仅是市场,还包括企业生产过程,把生产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这个是马克思对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理解。社会经济过程可以划分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在所有这些过程里,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过程的制度特点决定了流通、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的特点。所以要研究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企业,要去研究市场主体,首先要搞清楚它内部的生产活动,它的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去研究均衡价格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学,而是以企业生产过程为基点,去研究包括企业的流通、分配,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以及消费者行为对企业销售的影响、劳动力再生产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等在内的完整的企业经济学。


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其实就是一个均衡问题,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围绕供求关系以及与供求关系相关的市场价格展开,整个理论体系就是研究市场均衡问题。与此相应,它把市场之外的、企业内部的东西看作与研究对象无关,企业内部的事是管理学的事,经济学就研究市场。当然它也涉及到生产问题,它把生产看作是一种交易,无非就是用一种商品去换取另一种商品,就是一个交换过程。所以说,新古典经济学是把交易活动泛化的经济学,叫做泛交易经济学,它把所有问题都理解为交易。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古典政治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并不是这样的,他们研究的不光是市场,还研究企业内部分工问题。比如亚当·斯密把分工作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手工工场内部有多少道工序,怎么提高效率,这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但是后来渐渐淡化了,微观经济学不讨论这个问题了,不把它放在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了。张五常对新古典理论有充分理解,他认为新古典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所以说,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有一个演化过程,推动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动因是数学化,数学化的难易程度成为标准。用马歇尔的话来说,经济学就是要追求像物理学那样去研究经济问题。国内有些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甚至在课程设计中保留物理学课程。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整个新古典理论,都有一个膜拜对象,一个模仿范式,就是经典物理学,要像物理学那样的去构建经济学模型,以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科学。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很难数学化的东西就渐渐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被剔除了。以能不能数学化来设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这是典型的反客为主,经济学按照数学的逻辑,清理门户。


经济学首先必须是经济学,而不是数学,它不能根据数学或者物理学的标准去选择它的研究对象。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必须去讨论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过程,要强调生产现场的政治经济学。我这里用的是政治经济学,因为在生产现场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这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这个关系到了市场上就不容易看见了,就被层层面纱给遮盖起来了。但是在生产现场,它是清清楚楚的,这应该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甚至在公有制经济,在一个国有企业内部,这种劳动组织和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也是很明显的。劳动者个人与整体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深入到生产过程,就会清楚地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想回避都回避不了。所以我很赞成人民大学的谢富胜教授所强调的,要研究劳动过程的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四、劳动价值论而不是效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仅是历史唯物主义,还要具体到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的运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如果一个人说他要搞马克思经济学,但只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研究经济学,而不相信劳动价值论。对不起,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们不认同。绕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关键环节,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研究就接不上轨,所研究的只能是一个市场经济的表面,市场价格现象的表面,看不到它背后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微观经济学不是单纯研究市场价格表象,他要通过表象去了解事物的本质,而市场价格背后的本质就是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有人说马克思主义者不研究市场均衡。不对!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均衡,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认为供求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节点,他强调这个节点,是因为只有在这个地方,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才更容易把握;因为在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波动当中,很难去把握本质。但是不管怎么波动,总有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可能转瞬即逝,却始终是客观存在,尽管在现实中它只是偶然发生。抓住这个节点再去讨论它背后的问题,在供求均衡情况下,均衡价格和均衡的商品交换的比例究竟意味着什么?马克思主义不是不关心均衡价格问题,而是认为这仅仅是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研究的结论。如果仅仅把这个当作结论,经济学太肤浅了。核心问题是:两个商品交换,一匹布换一袋米,这叫等价交换,这个等价究竟等在什么地方,是什么东西相等?这两件商品的计量标准不一样,一个是重量,一个是长度,一担和一匹显然不相等。即使是两件商品可以用同一尺度衡量,因为品种、功能、质量不一样,也不能说是相等。到底是什么相等,经济学有各种各样的价值理论,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使用价值角度去衡量,就是效用价值论,这里相等的是效用。很多人相信这种解释,但是效用价值论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问题:我们并不知道这里讲的效用是客观的效用还是主观的效用;假如存在着客观效用,那么这两个相等可以理解,但是所有的经济学家,从杰文斯到马歇尔,从萨缪尔森再到曼昆,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清楚客观效用是什么,他们早已把这个理论选项放弃而选择了主观效用;但是主观效用在逻辑上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个人的主观判断都不一样。效用价值首先在基础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现在人们用偏好来解释,偏好只要能分出等次,一个比另一个更偏好一点。姑且不说在市场交换中,所用货币全都是基数性质,一块钱两块钱是可以相加的,一个偏好序数理论怎么去解释货币的基数现象?现象上是基数的东西,尽管可以用作偏好序列的一个映射,但是商品交换中无处不在的基数现象与序数理论矛盾太多,根本无法自圆其说。例如在有些试图利用效用理论改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尝试中,公有制的效率是用加总的社会福利函数来说明的,而在“阿罗不可能定理”提出之后,社会福利函数本身就难以成立,于是只能选用更加抽象的“字典式偏好”来解决更突出的问题是,所有的效用价值论都没法解释机器、钢铁这些东西的效用。克拉克提出边际生产率理论,用产出率来解释资本品价格。但是不管怎么解释,最后的问题是它只能用边际生产率解释特定资本品的价格,在实物形态上解释边际价格,没法解释总资本概念,没法解释总资本的数量和价格。理论在这里的矛盾被称作“资本悖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上世纪中叶,英国剑桥和美国剑桥曾围绕这个问题长期争论,英国剑桥提出问题,美国剑桥回答不了。最后争论不了了之,问题没有解决。此后数十年,新古典经济学家们继续把这个在基础逻辑上存在严重缺陷的理论范式不断“深化”,在大学课堂上对年轻的经济学初学者们夸夸其谈,不告诉他们理论本身的矛盾,不承认理论本身的根本性缺陷。稍稍诚实一点如曼昆,他的教科书发行量很大,书中不讲价值理论,不在正文中谈论效用价值论,而悄悄把它放在附录里面。因为他知道,这个东西逻辑上是有大问题的。


劳动价值论才是解释商品交换等式的迄今唯一逻辑自洽的经济学理论。从学术层面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主要是针对所谓“转形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面讲到从商品价值体系通过市场竞争向生产价格体系——一个利润平均化的价格体系转化,叫做价值转形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马克思在研究中留下了一个缺口,他没有进一步讨论所谓成本价格问题,马克思承认他提出的计算方法会有“误差”。马克思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先是在阵营内部有人想要解决这个细节问题,但遇到了一系列难题。然后一些阵营外部的人,一些嗅觉灵敏的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像新古典的领军人物萨缪尔森,新李嘉图学派的斯蒂德曼,抓住这个问题纠缠不休。萨缪尔森为了这个问题写了许多文章,斯蒂德曼有一本小册子虽薄,但引用率很高,现在所有从劳动价值论角度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引用这本小册子。最近网上有一个短视频,网红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对着台下济济一堂的青年学子,说:你们别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存在逻辑问题,他的全部经济学说是建立在沙滩上的。而许小年所拿出的“证据”正是斯蒂德曼的那根稻草。


事实上,转形问题这个曾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软肋”,今天已经基本修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张忠任教授的《百年难题的破解》,荣兆梓等人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广义转形理论及模型新探》,以及即将出版的专著《转形问题“C体系”》这些成果是对斯蒂德曼的一个回应,对许小年之流的一个回击。我们告诉所有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瑕疵幸灾乐祸的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逻辑完美地解决问题。事实上,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逻辑上有大得多的问题。如果因为一个转形问题就判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在沙滩上,那么,在资本悖论至今尚未解决的的情况下,新古典价格理论又建在怎样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迄今发现的、最科学、可实证的商品价值理论,它应该成为中国特色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五、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体系框架和基本内容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拟建的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微观经济学,可以分四个部分编写:


第一部分,以劳动价值论解释市场价格现象。不仅仅是重复传统的那些东西,还要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去拓展马克思的商品价值、价格理论。其实这方面工作我们已经在做,国内很多学者都在做。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核心的东西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格现象的研究,及其本质内容的揭示,供求关系背后的价值规律,市场交换背后的社会分工体系等。此处的讨论可以涉及现代信用货币的性质与流通规律,数字货币等新现象和新理论。这部分内容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最相重叠,也有最显著区别。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论基础,也是一种经济学能否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重要标志。


第二,企业制度理论。(1)从科层与市场的结合中理解企业的制度特征,进而讨论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的大科层体系走出,逐步实现政企分开,逐步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国有企业在改革大潮中崛起,在竞争中形成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2)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中多种多样的企业形式,以及它们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各自的适应范围,联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解释不同企业形式的制度特征与功能定位。(3)研究混合经济的所有制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与特征,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本管理体系改革,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中的演化,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各自的相对优势;研究非公经济的所有制关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定位等等;在制度比较中讨论公私所有制经济各自的相对优势及其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机理。这部分内容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批判吸收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微观制度经济学。


第三部分是生产过程理论,包括生产现场理论、劳动关系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创新理论和积累理论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统,我们要在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把这部分理论发扬光大。我国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企业组织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经验,它有借鉴国外经验的共性方面,也有我们自己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经验,尤其是后者需要中国经济学花力气总结上升为理论。像鞍钢宪法,像华为那样的股权安排和公司治理,改革中有大量管理经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我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在四十年改革中有许多变化,其中的经验教训也都需要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中有所反映。创新理论是当前研究热点,中国企业的创新动机与创新行为,其劳动生产率如何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持续提高,这些需要在微观经济学中得到深入的研究。


第四部分是市场流通理论,要研究企业的流通行为,消费者的市场选择,研究企业的流通成本,研究流通效率及其对于总效率的影响。改革中企业的流通行为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自觉到高度自觉的演变过程,其中形成的大量经验材料是微观经济学可以深挖的宝藏。当前我国企业的流通效率总体不高,其问题出在哪,改革完善的途径又有哪些,这些都是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部分理论对当前国内大循环,国内统一市场和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以上粗略的讨论难免挂一漏万,但还是清晰表达了一个理念: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微观经济学需要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因此属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微观经济学才能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企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中创新发展微观经济学,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