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邱海平: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发布时间:2020-08-31

内容摘要: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是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该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占有统领地位,是其“主要内容”,但绝不能把它与“七个坚持”划等号或者等量齐观。“七个坚持”统一于新发展理念,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战略举措。总之,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提出的“七个坚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解。

11fa9f0fa52545b59fe4db46c441dffb.p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力地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新发展理念是发展理念的伟大创新,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统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进行理论探讨。

一、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形成的客观依据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议》共八个部分,其中五个部分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阐述,在“完善发展理念”的标题下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标题是《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从中央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可以看出,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以前的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革命。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就清楚地指明了新发展理念在我国新时代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此后,中央文件在论及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时,都首先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在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中,“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其中第四个基本方略,并且论及四个主要方面,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同时,报告在第四部分提出新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之后,紧接着第五部分就是关于新时代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论述,标题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经济改革和建设任务:(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这样的理论逻辑和布局可以看出,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具有统领性的重要地位。

为了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及其重要地位,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在“指导思想”上的提法。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前的提法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中第一次在“指导思想”之后增加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10月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所以在一段时间内的提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个提法一直使用到十九大之前。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全党最新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进党章。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概念,并且指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从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新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而且需要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由来,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二是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分析,三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四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的客观需要。只有从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出发,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形成的客观依据。

概括起来说,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一直坚持深入观察和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其新变化,力图做出科学准确判断并用新的概念加以概括。2012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GDP增速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面对这样的形势,究竟应该怎么认识呢?一些人持相对乐观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后面会出现V型或者U型的发展态势;另一些人则持比较悲观的态度,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会持续下降,GDP增速甚至会降到5%以下;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从消费需求看,我国消费正在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阶段,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因此,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我国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新兴产业供给能力则相对不足。因此,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正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特点新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由此可以看出,从2102年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新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优势和短板、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准确的理论判断。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理论判断,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战略,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区域发展总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形成国内强大市场,等等。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系统形成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事实依据和理论起点,“新发展理念”是制定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总的指导思想。

二、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关于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涵义,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指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使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

“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表明,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绝不是互相分割的、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对于新发展理念,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显然,前一种理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简单化理解,而后面这个图示表明,新发展理念中的五个理念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又互相区别互相对立,从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性,具体如下。

邱海平.png

我们在推动创新的同时,必须使创新有利于协调发展,而不能在推动创新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更多更大的不平衡不协调(这恰好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使创新有利于绿色发展,而不能脱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创新;我们推动的创新不是封闭式的创新,而是在更加开放条件下的创新(需要处理好继续引进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我们推动的创新必须使创新成果能够让广大人民共享,而不能进一步扩大居民财产和收入差距(这也是实践中的难点之一)。

我们推动的协调发展,必须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协调,而不是在旧的技术条件下进行的零和式的利益调整,也就是说必须是一种动态中的而且是技术层次越来越高的协调;我们推动的协调发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涵义,体现了地区和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等等的系列重大关系,所以,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是统一在一起的;我们所推动的协调发展当然也应该有利于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在促进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最后,我们推动的协调发展本身就包含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从而是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协调发展。

我们推动的绿色发展,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而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抑制各种创新。事实上,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更需要进行各种创新;我们推动的绿色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各方面重大关系,不能因为绿色发展造成更多新的不协调不平衡(就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世界性,因此,我们推动的绿色发展,必然是在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环境下的绿色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争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我们推动的绿色发展,必须有利于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推动的开放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开放,也就是更加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开放,而不是全盘照抄国外先进技术的开放,因此,必须进一步处理好自主创新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我们推动的开放发展,必须有利于协调我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而不能因为全面对外开放反而使这些重大关系更加失调,也就是说,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兼顾国内各方面重大关系的处理;我们推动的开放发展,必须有利于我国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为了扩大开放而置我国已经十分紧张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于不顾,否则也是得不偿失的(例如,不能再进口洋垃圾);我们推动的开放发展,必须使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我国全体人民,而不能因为更加开放而导致我国居民之间在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们推动的共享发展,是通过各种创新实现的共享,同时必须有利于推动各种创新,而不能通过搞平均主义的办法压抑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我们推动的共享发展,必须有利于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必须处理好共享发展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推动的共享发展,是通过绿色发展而实现的共享,同时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为了平衡经济利益关系,造成对资源生态环境的新的破坏,必须处理好共享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推动的共享发展,是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而实现的共享,其中不仅有国内的共同富裕,而且也要更多地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也只有这样的共享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推动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所述还只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理解,集中表达的一个观点是,只有全面科学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认识新发展理念究竟新在何处。事实上,分开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几个发展理念在十八大以前基本上都已经提出来了。当然,把创新列为首要理念,这也是发展理念上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以前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强调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光一般性地强调科技、教育、人才的重要性还不够,必须认识到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所以,把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位,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特点和新要求,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正确处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实践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真正难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的准确涵义和用心之所在。就全面科学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言,可以说目前我们在理论上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的复杂关系,努力在理论上全面科学地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中的各个方面,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和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新发展理念,的确是人类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应该说,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够提出这样先进的发展理念,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政党能够提出这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观。所以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确实是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是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以这样先进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健康,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心。

三、新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17年6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分十个主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摘编。半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第一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概念,并对其基本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表述,公报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12月18-20日召开的,而十九大是10月18—24日召开的。也就是说,在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月之后,中央就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进行了明确的概括和表述。这是中央正式提出的关于习近平某个方面具体思想的第一个提法。这一点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其中主要有两种,这两种都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的表述进行概括的。一种是概括为“七个坚持”,一种是概括为“一个主要内容加七个坚持”。哪一个更准确,值得研究。我比较赞同后一种概括。因为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占有统领地位,是其“主要内容”,不能把它与“七个坚持”划等号或者等量齐观,也就是不能用“七个坚持”代替新发展理念。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只讲“七个坚持”,那么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就不容易讲清楚,因为缺少了一个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因此,“七个坚持”是统一于新发展理念的,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战略举措。具体来说: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因为如前所述,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最先进的发展理念,从理论层面来说,科学地、正确地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非易事;从实践层面来说,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是面临各种难题,对各方面工作要求极高。如果没有党的统一领导,要全面实现新发展理念所提出的要求,恐怕是不可能的。例如,如果没有党的坚强统一领导,要处理好各方面重大关系,实现协调发展,恐怕就很难。这是因为只有党才有这个能力实现各种重大关系的协调,完全依靠市场或者依靠其他社会主体,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党的坚强统一领导,要在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同时实现共享发展,恐怕也是十分困难的。这是因为创新和开放发展本身,具有一种进一步扩大社会各阶层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内在机理和自发趋势,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来解决创新、开放、共享的共进发展问题。实际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和道理。所以说,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统筹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其中的道理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根本立场和根本路线,而且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途径和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来说,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要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及其有机统一,都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没有亿万人民的主动积极的行动和参与,要实现新发展理念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确立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才能保障发展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把握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途径。正如前引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所指出的,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总体判断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概括起来讲,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的转变过程中,也就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高效的增长;只有协调好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全面发展;只有大力推进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进一步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造福于世界人民;只有花大力气解决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也才能更有力地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基础性动能。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012年,经过整整二十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牢固确立。这20年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建立,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体制机制条件。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厘清,其中的核心就是必须进一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样一个总的体制机制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体制机制改革确实仍然处在过程之中,还在路上;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改革还在进行中。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用“三期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其涵义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更全面更深入的判断。正是根据这样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消化,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表明了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向与以前的重要区别: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向不再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而过分注重刺激短期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而是立足于供给侧即生产服务侧的结构性调整。有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改革”二字可能不是太理解,因为一直以来我们讲改革的时候主要是指经济体制改革,因此,讲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问题似乎并不适合使用“改革”这个词。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角度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本身也是一种改革。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来看,毫无疑问,前者是后者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和条件。只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落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才能有效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矛盾新要求新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毫无疑问,这些新战略都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制定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这些新战略的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举措和抓手。随着这些新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必将逐步得到实现。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无论多么正确的理念、多么宏伟的战略,都需要有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作保障才能顺利贯彻落实,而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工作。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举行的集体学习中,专门进行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题的学习。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干部党员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工作方法,深刻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事实上,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持了科学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总之,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提出的“七个坚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解。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学术界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容和内涵还有更加宽泛的概括和理解。因此,究竟如何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随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文刊发于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9年第06期)。文章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统一注明出处及作者。  

作者:邱海平,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