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第三届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与实践论坛平行论坛1-5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04

2025年9月20日下午,第三届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与实践论坛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120周年院庆学术研讨会的平行论坛在四川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大学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承办。

平行论坛 1: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及实践研究


平行论坛 1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及实践研究”为主题,共包含 4 篇论文。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琼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问严锴编辑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中央财经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图片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林致远汇报了题为《习近平农业发展思想是第二个结合的典范》的论文。论文认为,习近平农业发展思想是“第二个结合”思想的典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论文从食-粮-地三者结合的系统视角,探讨了习近平农业发展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对习近平农业发展思想的思想来源、形成发展过程等进行了系统阐释。

图片


来自西北大学的杨姣汇报了题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人民性品格在梁家河的养成与实践》的论文。论文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其鲜明的人民性品格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特征。在理论层面体现为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规定性、经济发展依靠人民的主体规定性、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义规定性;在实践层面,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基层探索形成了人民性品格的实践原型。

图片


来自安徽大学的吴万运汇报了题为《习近平经济思想视阈下中国式耐心资本研究——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论文。论文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立足马克思资本理论,认为中国式耐心资本的生成源于四重逻辑: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塑造资本公共属性、国家发展战略导向重构资本目标函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优化资本运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引领资本向善;中国式耐心资本的理论特征体现为五方面:政治与经济属性有机统一、国家战略,社会民生和可持续市场价值的三元统一、国家意志与市场活力“双轮驱动”、风险承担与时间偏好重构、社会主义导向分配逻辑。

图片


来自吉林财经大学的何娟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吉林省数字冰雪融合机制研究——基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阐释》的论文。论文以吉林省数字经济与冰雪经济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视角,剖析其融合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论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制度协同”的理论框架,系统论证了数字技术作为新型劳动资料如何驱动冰雪产业全链条跃升,数据要素如何优化产业生态协同,以及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如何同向发力提供制度保障。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问严锴编辑对汇报论文进行了点评,认为论文能聚焦当前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实际结合较好,并对论文的表述、结构安排和理论总结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

平行论坛 2: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平行论坛 2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为主题,共包含 5 篇论文。由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骆桢副教授和《福建论坛》编辑部陈燕副总编担任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图片


来自北京大学的陈煜斌汇报了《工业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一文。论文指出,我国已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工业发展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既可能导致土地抛荒、农民兼业化和老龄化,抑制粮食生产,也能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节约型技术进步,提升粮食产量。论文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发展总体上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结果稳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应发挥传统产业就业作用,培育新兴产业绿色动能。

图片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齐昊教授汇报了《论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调节作用——基于中美两国社会净工资的比较》。论文回顾了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指出其内涵需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界定:所有制决定权力关系,权力关系决定分配制度。实证上,作者比较中美社会净工资,发现两国虽同呈增长趋势,但内涵不同:美国反映政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被动回应,我国则体现分配制度实现形式的转变。

图片


来自四川大学的邹砚池老师汇报了题为《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I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的论文。论文利用2010年至2020年中国336个行政区域的数据,通过Bartik工具变量方法评估ICT投资对当地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ICT投资对就业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由硬件主导的ICT投资驱动,并且在批发零售、信息、租赁和商业服务以及科学研究等部门表现最为明显,而制造业就业则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

图片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朱静汇报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框架、发展逻辑与战略选择》。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与演进,认为实体经济居核心地位,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发挥融合与支撑作用。其形成依赖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键驱动因素包括技术变革、制度保障和文化价值。论文提出“两条路径+三层次产业融合”的演进逻辑,更强调国家力量作用,主张发挥“有力政党—有位政府—有效市场”的协同效应。

图片


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谢智彬汇报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政治经济学逻辑——空间正义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论文。论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哈维“剥夺性积累”与卡斯特尔“集体消费”理论为分析基点,揭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非正义性根源,论证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重构空间生产关系,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与全球治理中实现空间正义的创新路径。

图片


四川大学的骆桢副教授和《福建论坛》编辑部陈燕副总编对于汇报论文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就论文中的实证方法的技术细节、实践层面的具体讨论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交流探讨,并给出了修改完善的建议。

平行论坛 3: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平行论坛 3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共包含 7 篇论文。由西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钞小静教授和《财经科学》编辑部刘宇浩编辑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国防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图片


来自南开大学的肖振宇汇报了题为《我国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认为金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应更好发挥共生、共融职能,通过多重融资机制与经济构成有机整体并相互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中,资本逐利性会导致金融部门自我膨胀,当超过适度规模时,金融部门扩张会抑制金融职能发挥正向作用。

图片


来自四川大学的刘彦君汇报了题为《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文。论文认为我国仍面临着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转型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面向未来,需要优化数字要素配置,促使数字经济均衡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实体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健全体制机制,构建“实数融合”新生态;充分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赋能、聚合、倍增效应,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刘子嘉汇报了题为《劳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别是要在新型生产关系下,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更好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力变革中的主体性作用。劳动力质量反映劳动者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劳动力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更是在新型生产关系的引导和塑造下,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良性循环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

图片


来自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的邹坦坦汇报了题为《全国统一大市场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的论文。论文认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通过“制度性赋能—要素性赋能—功能性赋能”打破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结构性障碍,助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鞠晓生副教授汇报了题为《摆脱无技术工业化:中国企业研究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论文认为,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展现出全球竞争力,颠覆了国际上所谓的中国“无技术工业化”论。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基础研究的角色长期被低估,需要在国家创新政策布局中予以鼓励、扶持和强化。

图片


来自重庆理工大学的高明分享了题为《数据要素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文章。论文认为,数据要素和低空经济的内在统一性表明数据要素对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赋能作用,需要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基础保障-产权制度-监管手段”四位一体的战略框架,从提升数据技术成熟度、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健全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着力,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和价值,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来自厦门大学的曾冠豪汇报了题为《资本二重性视域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文章。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资本二重性的理论基石,剖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双重属性,揭示了民营经济作为资本双重属性的典型样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资本二重性的创造性转化。面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梗阻,提出了以制度创新激活资本的正向效能,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高质量发展。

图片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钞小静教授和《财经科学》编辑部刘宇浩编辑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肯定了汇报论文选题能切合当前热点话题,并就论文的概念界定、研究重点、理论框架构建等方面给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平行论坛 4: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平行论坛 4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共包含 7 篇论文。由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余澳教授和《经济纵横》编辑部韩树煜编辑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员会党校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图片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梅澜川汇报了题为《具身智能发展的趋势、重要影响和实践路径》的论文。论文认为,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演进的前沿方向,正通过技术、产业与生产力的系统性变革,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力量。具身智能的未来演进将沿循跨学科融合与群体智能突破的技术路径,形成核心攻坚、制造升级与长尾创新协同的产业分层格局,加速渗透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全域场景,并带动商业模式向服务订阅与数据增值服务转型。

图片


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李春玉汇报了题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机理、增长模式与影响因素》的论文。论文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厘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采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评估新质生产力发展,并由此识别出6种增长模式,探究人口结构型因素对新质生产力增长的影响。研究认为: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科技优先—人才托底这一长期可持续增长模式。

图片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李艳春汇报了题为《以数字劳动分工优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论文。论文认为,数字劳动分工作为平台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平台经济中数字劳动分工的治理应主要围绕对资本的正确引导、规范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两大要义进行,关键是要实施数字劳动分工的平台垄断治理、数字劳动分工的算法分配治理、数字劳动分工的劳动控制治理和数字劳动分工的劳动保障治理。

图片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张晨锋汇报了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的论文。论文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亟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而全面深化改革正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重塑生产关系的关键路径。因此在未来要系统性深化经济、科技、人才等关键领域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突破“卡脖子”技术,最终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的侯天翔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何以催生“网络团结”?——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历史唯物主义解析》的论文。论文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同时也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样态。新质生产力必然催生出新的社会分工,进而在此基础上带来整个社会关系变迁。作为新的生存条件与社会整合机制,“网络团结”这一新兴社会关系形式体现了技术环境与经济转变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反映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社会效应。

图片


来自复旦大学的叶蕾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的论文。论文认为,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可以更好地赋能传统生产力改造升级,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实体基础,数字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平台支撑。未来,结合数字经济特征和具体国情,要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协同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数实融合加快推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创新型人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图片


来自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员会党校的周俞靖汇报了题为《“两场一体”协同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的论文。论文认为,完善现代流通网络,民航运输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两场一体”是民航运输流通网络中不可缺少环节。成都作为全国第三个“一市两场”的城市,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应打造精品商务航线枢纽,巩固客运枢纽能级;应引进培育货运航司,建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应加快建设环港经济区,实现“旅客流量”向“流量经济”转化。

图片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余澳教授和《经济纵横》编辑部韩树煜编辑点评认为,汇报论文选题极具现实关怀,研究视角新颖,方法扎实,并就后续进一步修改完善给出了建议。

平行论坛 5: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平行论坛 5 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共包含 7 篇论文。由西南财经大学的韩文龙教授和《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肖磊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图片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任慧汇报了题为《人工智能发展下智能经济与传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出租车行业为例》的论文。论文在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中自动化生产的本质及机器人税的征收可行性,探讨了智能经济与传统经济间的竞争规律和冲击机制,为以机器人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出租车行业为例,在分析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现状、成本结构和成熟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该行业的机器人税征收方案及协调发展对策。

图片


来自四川大学的冯辽汇报了题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的论文。论文从产品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通过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技术创新等传导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作用路径。研究指出,专精特新化既能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又能强化企业在分工网络中的嵌入深度和广度,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图片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邱赛男汇报了题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选择——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视角》的论文。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构建了“有效市场引导、有为政府推动、企业平等参与”的分析框架,强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特征。论文认为,应在竞争中性原则下分类分层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图片


来自四川大学的林垚汇报了题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构建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的论文。论文在动态量化空间均衡模型框架下,引入非竞争性的数据要素生产部门,探讨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构建将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两种机制,显著降低数据要素销售价格,从而促使企业加大数据要素投入,带动生产率的增长和福利的提升。

图片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张立榕汇报了题为《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及其韧性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指出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源于社会分工深化与商品交换扩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循环维度考察,资本在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中断与阻滞会引发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脆弱性,而生产的社会化要求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则从根本上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性与稳定性。

图片


来自西北大学的王寿彭汇报了题为《推进省际交界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困境、分类实现路径与支撑体系构建》的论文。论文指出省际交界地区作为处于边缘地带的特殊区域,面临着边界效应引发的发展困境。研究从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经济分权与行政分权矛盾、顶层设计与监督激励三个维度剖析实践困境,并结合产业协作型、乡村振兴型、生态保护型、多民族融合型等成功案例,提出了分类实现路径。研究建议通过建设“有为政府”与构建“有效市场”,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机制,优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监督激励机制来构建支撑体系。

图片


来自西北大学的王玉汇报了题为《破除唯GDP政策后政府信任得分提升了吗——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DID模型的验证》的论文。论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结合分省分区县异步实施的取消GDP考核改革,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政策对居民政府信任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取消GDP考核显著提升了居民的信任水平,该效应在中部地区和低至中等学历群体中更为突出;公共服务改善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中介渠道。

图片


西南财经大学的韩文龙教授和《经济学家》编辑部肖磊主任对汇报论文进行了点评。他们肯定了汇报论文选题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和创新性,同时在理论框架构建、指标构建与数据可靠性以及如何增强研究的逻辑一致性与深度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