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平行论坛11-15

发布时间:2025-07-17

2025年6月28日下午,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平行论坛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承办。

平行论坛十一: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


平行论坛十一以“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共包含6篇论文。由《中国农村经济》马太超编辑担任主持人,南开大学张海鹏副教授和吉林大学刘朝阳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江西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近15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图片


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孙广召汇报了题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基于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的论文。论文研究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该政策能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效果随时间逐步强化且存在异质性,并探讨了其通过刺激居民消费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启示意义。来自厦门大学的曾卓尔从制度质量的反映、省会城市中的部分城市情况、结果解释等细节方面提出问题。南开大学的张海鹏副教授和《中国农村经济》马太超编辑对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机制路径进行更充分的阐述。


图片


来自吉林财经大学的沈玉印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东北地区耕地稳量提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现实阻滞与路径优化》的论文。论文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东北地区耕地稳量提质展开,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要素配置革新与矛盾辩证,现实中存在的制度、技术等多方面阻滞,通过实证分析“梨树模式”,从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孙广召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在数据测算方面给出了建议。


图片


来自厦门大学的曾卓尔汇报了题为《政府引导与乡村振兴:基于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实证研究》的论文。论文系统考察了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实施效果,发现重点示范村在环境治理效能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提升,同时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参与,为我国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实践参考。来自吉林财经大学的沈玉印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政府引导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逻辑机理与汇报人进行了探讨。南开大学的张海鹏副教授和《中国农村经济》马太超编辑也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等问题,与汇报人进行了交流。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的王霖菲汇报了题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的论文。论文基于“完全成本保险与收入保险试点”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该类保险通过风险保障与激励投入机制显著提升农民经营收入。同时,财政支农力度与农民收入结构正向调节该效应。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肖晴川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技术路径优化问题与作者进行了交流。主持人《中国农村经济》马太超编辑和点评人吉林大学刘朝阳副教授均对数据口径等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图片


来自辽宁大学的崔疏星汇报了题为《粮食主产区政策:发展变迁、演进特征与实践进路》的论文。论文首先阐述了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内涵及外延,并将其发展变迁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详细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政策变迁动因及过程。其次对演进特征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当下国家战略背景和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践进路。吉林大学刘朝阳副教授进行点评,建议补充各阶段划分论据等,《中国农村经济》马太超编辑对增强文章逻辑性和可读性给出了建议。


图片


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肖晴川汇报了题为《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化肥施用量影响研究——基于小农户土地禀赋特征调节效应的视角》的论文。论文以小农户为对象,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服务对三大主粮化肥施用量有抑制作用,且土地规模和地块数量在其中起调节作用,水稻和小麦存在土地规模门槛效应,水稻还有地块数量门槛效应,玉米无门槛效应。辽宁大学的崔疏星对该篇论文进行评论,并与汇报人探讨了该服务对不同作物化肥减量化的具体作用机制问题。《中国农村经济》马太超编辑还就数据可得性与汇报人进行交流。


图片


最后,主持人《中国农村经济》马太超编辑对本论坛进行了总结。他称赞与会学者在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方面展现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对乡村发展路径与政策创新有着独到见解,论文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为此次分论坛增色不少。同时,他向大家表达了关注与感谢,勉励各位学者持续深耕,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共推学术事业迈向新高度。

平行论坛十二: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平行论坛十二以“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共包含6篇论文。论坛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王玲强编辑主持,辽宁大学张广辉教授与吉林财经大学孙亚南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论文汇报。


来自吉林财经大学的孙亚南汇报了题为《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论文。论文从分工协作、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生态共治四方面系统阐释了空间结构优化对城乡融合的推动机制,并就规划脱节、格局失衡、“空心化”等问题提出实践对策。辽宁大学的张广辉教授对该论文进行了点评,建议结合不同城市类型开展分类分析。吉林大学的李雨彤也进行了点评。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的李雨彤汇报了题为《土地出让价格与智能制造:抑制还是倒逼?》的论文。论文探讨了土地价格通过成本增加、财政支出、产业集聚等机制对智能制造的影响。为应对内生性问题,论文还引入了LASSO回归方法进行工具变量筛选,提高了工具变量选择的合理性。辽宁大学的张广辉教授进行了点评,并建议强化对企业拿地时点与地价变动时滞问题的理论回应。中央财经大学的花野建议结合“二级土地市场”价格回应。


图片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花野汇报了题为《城市集体经济统筹的动因、过程与影响——广州城中村案例比较研究》的论文。论文聚焦广州“村改居”后的治理模式,发现地方政府主导的“统筹”看似提升了短期效率,实则是一场深刻的产权再分配。它以产权虚化、民主受损为代价,将集体经济“工具化”,重构租值流向,虽实现了短期动员,却为未来埋下系统性风险与社会矛盾隐患。点评人张广辉教授建议聚焦“产权”视角优化分析框架。孙亚南教授就政府在城乡改造前后期中的作用和调研方式与作者进行了讨论。


图片


来自西北大学的宋妮汇报了题为《县域富民产业新质化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进与推进路径》的论文。论文基于五个维度构建县域富民产业新质化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揭示了全国2475个县级单位2014—2023年间的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及时空演进格局。点评人吉林财经大学孙亚南教授建议加强对推进路径的具体化表达。湘潭大学的李贺项就疫情年份的数据处理方法与指标体系中是否应纳入产业集群效应与作者进行了探讨。


图片


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唐明富汇报了题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的论文。论文基于2005—2022年中国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87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研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点评人孙亚南教授肯定了论文实证设计的规范性,并建议进一步细化指标体系。西北大学的宋妮就政策实施年份和如何在稳健性检验中排除同期政策干扰问题与作者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指标体系中可增加就业维度。


图片


来自湘潭大学的李贺项汇报了题为《高投资拖累了居民消费增长吗?——来自撤县设区的证据》的论文。论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2019年的5轮数据,利用“撤县设区”改革这一外生冲击,研究了投资增加提高居民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点评人孙亚南教授建议论文应补充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相关观点。河南师范大学的唐明富认为,“撤县设区”作为宏观政策工具,其对微观主体消费行为的传导机制仍需进一步阐释。


图片


在点评与讨论结束后,主持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王玲强编辑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论坛围绕“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主题展开,六位青年学者的研究紧扣现实关切、视角多元,展示了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回应能力。各位点评人意见中肯、启发性强,促进了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论坛内容丰富、交流充分,达到了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平行论坛十三: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


平行论坛十三以“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共包含7篇论文。由《广西社会科学》和《改革与战略》杂志编辑部王政武总编辑担任主持人,《经济纵横》编辑部张佳睿编辑和吉林大学王皓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吉林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长春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10余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图片

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彭继权老师汇报了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集聚——基于“宽带中国”准自然实验的证据》为题的论文,他认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制造业的不断融合,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数字基础设施或许能够成为实现制造业集聚的新动力引擎。


图片


来自长春大学的杨馥嘉老师汇报了以《双重价值链耦合协调能否促进污染减排——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分析》为题的论文。她认为新发展格局下立足双重价值链助力污染减排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双重价值链耦合协调不仅能降低本地污染排放强度,而且能促进空间关联地区污染减排,但是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有效边界,呈现空间衰减特征。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的张婷同学汇报了以《我国工业数字化减排成效、驱动机制与行业贡献》为题的论文。她认为工业既是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也是碳排放主要来源,工业部门数字化并非一定带来减排,还可能增排,并具有先促降后促增的“U型”趋势,并且各部门对工业整体数字化减排的边际贡献度存在行业分化加剧的“马太效应”。


图片


来自湖南工商大学的杨坤宇汇报了以《人工智能应用如何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人机匹配度和劳动力技能结构视角》为题的论文。他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已成为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机匹配度提高和劳动力结构优化能够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


图片


在对上述四篇论文进行评论与总结时,《经济纵横》编辑部的张佳睿编辑着重指出,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与逻辑至关重要。她提出,应精心构建全文的 “故事”,深入剖析论文的内在逻辑架构以及机理机制,而这些要素的阐释往往比计量方法的选择更能凸显论文的价值与深度。


图片


来自西北大学的皮建欣汇报了以《新时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为题的论文。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这一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源体系、生态环境市场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各领域的改革。


图片

来自辽宁大学的王灵祎汇报了以《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能否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题的论文。她认为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关键,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的樊贝婷同学汇报了以《The Green Side of Digital Trade: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National E-commerce Demonstration Cities Policy》为题的论文。她认为在数字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革力量,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挑战加剧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在解决空气污染等更广泛问题方面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


图片


吉林大学王皓副教授对上述三篇论文进行总结与点评,建议纯理论性文章应超越简单路径与历程的梳理,避免仅限于框架性描述或表面分析。在选题方面,建议优先选择聚焦于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的小切口,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深化对相关领域核心议题的探讨。


图片


最后,主持人《广西社会科学》和《改革与战略》杂志编辑部王政武总编辑对本论坛进行了总结。王政武总编辑从期刊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强调论文选题应充分考量自身的专业积累与研究能力,确保在熟悉领域选好切入点,避免选题过大导致研究泛化。王政武总编辑还高度赞扬了青年学者对学术研究严谨细致的钻研精神以及对学术道德坚守不渝的自律意识,他鼓励大家在经济学相关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持续奋进,迈向更加卓越的学术高度,为学术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图片

平行论坛十四: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


平行论坛十四以“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为主题,共包含6篇论文。由《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黎贵才主任担任主持人,四川大学贺立龙教授和吉林大学张李云鹏老师担任点评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近20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图片


来自吉林师范大学的赵洪丹汇报了题为《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双重视角》的论文。论文以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视角,研究了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发现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机制为收入普惠效应、发展普惠效应、地理包容性特征、农业发展效应和创新创业效应。张李云鹏老师进行了点评,讨论了在实证过程中如何区分传统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以及在剔除相应变量时的困难。贺立龙教授进行了补充点评。


图片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杨雨汇报了题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吗?——基于SFC-ABM的宏观经济模拟分析》的论文。论文基于SFC-ABM方法,构建了多主体互动的宏观经济模型,系统模拟全民基本收入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周期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长期增长的关键驱动,但也加剧周期性波动和失业;适度UBI可兜底需求、缓解波动,但单纯UBI不会带来长期经济增长;二者结合有望实现“增长+稳定”的协同目标。贺立龙教授进行点评,认为在进行学术论文时应聚焦于一个目标,黎贵才主任和张李云鹏老师也持有同样意见。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的刘蔼墨汇报了题为《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基于“投资于人”视角的动态剖析》的论文。论文基于 “投资于人” 视角,利用 CFPS 微观数据和城市数字经济宏观数据,通过有序 Probit 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存在家庭收入阶层固化,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增收难。而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家庭就业参与、促进教育优化、推动金融资产投资的 “投资于人” 中介作用,显著增强收入流动性,结论经检验可靠。贺立龙教授对论文创新点进行了探讨,随后黎贵才主任和张李云鹏老师进行了补充点评,对“投资于人”视角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


图片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罗一清汇报了题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员工工资——基于效率和控制视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改进了劳动榨取模型,从效率和控制双重视角推导了不同数字技术对工资的作用。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上提高了员工工资,其中效率提高型数字技术显著提升工资,控制增强型数字技术显著降低工资。贺立龙教授、张李云鹏老师和黎贵才主任依次进行了点评,三位老师都认为在两个不同视角的融合上有待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片


来自兰州财经大学的任鑫卿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对生产与分配的重构效应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视角》的论文。论文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构建模型探讨新质生产力对生产与分配领域的影响,并纳入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创造上的差别,研究发现:在生产领域,复杂劳动与新型要素有机结合推动价值与使用价值创造率双升;在分配领域需要构建新要素收益共享机制和劳动复杂化促进机制,才能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平衡好公平与效率。张李云鹏老师对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论文各章节的衔接问题给出了建议。


图片


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杜雅轩汇报了题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市场竞争与要素错配视角》的论文。论文基于2013—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强市场竞争和缓解劳动要素错配。此外,拓展分析认为供应商集中度呈现负向调节作用,而风险水平则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张李云鹏老师进行了点评,也提出了修改建议。贺立龙教授则就本文的研究视角与汇报人进行了探讨。


最后,主持人《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黎贵才主任对本论坛进行了总结。本次参会论文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具备着正确的研究思路和合理的实证方法。黎贵才主任勉励大家在各自的领域继续探索,发光发彩,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

平行论坛十五: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就业


平行论坛十五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为主题,共包含7篇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张天悦编辑担任主持人,四川大学唐永副教授和江西财经大学徐慧老师担任点评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近15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来自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李昊匡汇报了题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历史沿革与实践经验的探析》的论文。论文回答了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何能”“何以能”“以何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抉择中坚持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凝结着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前行的实践方法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朱锟对论文进行点评,认为论文逻辑清晰,思路连贯,视野开阔,有历史深度和现实关怀。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李宁宁汇报了题为《Mobility and Monopsony Power in Labor Market: Evidence from China's Hukou Reform》的论文。论文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微观企业在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势力(monopsony power)的影响,利用中国微观生产数据,估算了企业层面的工资减价程度(即工资偏离劳动边际收益 MRPL 的程度),以衡量企业垄断势力的强弱。基于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方法,发现户籍制度改革可能扩大工资减价,意味着内部迁移限制的放松使微观企业能够施加更强的单边垄断势力。反事实结果表明户籍改革加速了中国整体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来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徐艳对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对垄断势力形成机制、政策协同优化路径等问题与作者进行了交流。


图片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朱锟汇报了题为《技术变革视域下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重构与实践启示》的论文。论文在技术变革视域下重构了复杂劳动还原理论,整合了基于技能形成的部门间还原与基于生产率差异的部门内还原两种机制以及希法庭、鲁宾方案。论文强调还原的实现有赖于教育、技能与技术的协同,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亟须调整教育与人才战略,畅通三者的良性循环,加快培育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来自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李昊匡对论文进行了点评,认为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并就技术变革下的复杂劳动还原等问题与作者进行了讨论。


图片


来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徐艳汇报了题为《面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治理之道》的论文。面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目标,要规范资本在劳动力使用上的组织行为、劳动者收入上的分配行为、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行为、必要劳动范围上的经销行为,同时以现实需求的保障、知识技能的提升、工会组织的健全、劳动价值的弘扬来增强劳动者的博弈力量。来自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李宁宁对论文进行了点评,认为论文选题视角新颖,结构清晰,并建议补充新的就业形态和平台经济等方面的论证。


图片


来自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胡文渊汇报了题为《人工智能、人机协作与工资差距》的论文。论文从理论与实证层面探讨人工智能对企业内部与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人机协作假设与边际替代递减机制,构建线性生产与博弈模型,发现AI长期有助于缩小高低技能工资差距,但短期内可能加剧结构性不平等。实证分析支持理论路径,并揭示AI采纳异质性对工资结构的影响。来自湘潭大学商学院的张睿哲对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论文假设、模型构建、指标测量和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的周雯琪汇报了题为《数实融合、人口空间集聚红利与劳动生产率收敛》的论文。论文关注数实融合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从人口要素视角出发研究其传导机制。来自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胡文渊对论文进行点评,认为论文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并对论文的工具变量、区域互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图片


来自湘潭大学商学院的张睿哲汇报了题为《中国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区域特征及提升路径》的论文。论文从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精神性需要三个维度系统地阐述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考量逻辑并构建评价体系。进一步结合熵权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法测度中国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分析其动态演进、区域结构及实现路径。来自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周雯琪对论文进行点评,并就论文的政策建议、指标构建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讨。


会议最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张天悦进行点评和总结,她认为本论坛呈现的研究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需要深刻理解新技术对劳动过程、企业权力和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亟需探索适应新经济形态的有效治理模式,最终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她建议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深化对复杂劳动价值评估、人机协作长效机制、高水平市场经济具体特征下的治理方案,以及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的探索,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