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平行论坛1-5
发布时间:2025-07-152025年6月28日下午,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平行论坛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承办。
平行论坛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平行论坛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题,共包含5篇论文。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李青青编辑担任主持人,延边大学陈默副院长和吉林大学王婷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武汉科技大学、辽宁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近20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刘勇汇报了题为《集体力、“催化剂劳动”与企业家价值分析——基于劳动价值论对熊彼特范式的批判性审视》的论文。他提出,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企业家才能通过“催化剂劳动”释放集体力价值,其价值介于复杂劳动与集体力潜能之间。熊彼特将企业家利润视为创新回报,割裂了创新对劳动的依附性,是唯心主义叙事。当前民营企业家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激发集体力潜能推动经济发展。延边大学陈默副院长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催化剂劳动”这一概念的创新性并建议在文中专门介绍这一劳动的含义。

来自辽宁大学的贺城汇报了题为《发展耐心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时间—空间修复理论”》的论文。他认为,耐心资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资本形态,通过体制与资本形态互构,突破资本主义时空修复的桎梏。耐心资本以长期投资导向取代金融化“时间压缩”,以抽象空间拓展和共同富裕目标代替地理扩张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创新发展,为解决全球资本危机提供了中国方案。延边大学的陈默副院长进行了点评,认同论文以“耐心资本”回应资本逻辑时空困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来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的李清华汇报了题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元命题下“物质—社会—发展”的三重生产力内涵阐释》的论文。论文从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出发,解析生产力的物质社会发展内涵,指出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重构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武汉科技大学刘勇院长建议加强对核心期刊生产力研究的关注,以拓宽理论视野与学术深度。

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巩潇然汇报了题为《马克思的国家与现代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的论文。她提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于资本积累,难以解决其社会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以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国家社会融合有效化解矛盾并开创现代化新模式展现制度优越性。吉林大学王婷副教授肯定了论文文本的扎实性,并指出其对马克思国家与现代社会关系理论的运用有效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与理论价值。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申颖汇报了题为《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对资本“非神圣形象”的消解及价值启示》的论文,论文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以“神圣—非神圣形象”重绘劳动观演进图谱,提出以自由劳动为基点的发展自由平等范式,为超越资本逻辑、深化改革中重塑劳动价值与优化分配机制提供路径与启示。吉林大学王婷副教授建议进一步凝练主题表达,以更精准体现自由劳动与资本形象批判之间的理论关联。
在点评与讨论结束后,主持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李青青编辑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主题展开,六位学者立足经典文本,聚焦当代议题,展现了理论自信与学理深度。各位点评专家切中要点,观点独到,推动了学术交流与思想升华。论坛内容充实,气氛热烈,达成预期成效,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平行论坛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阐释
平行论坛二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阐释”为主题,共包含5篇论文。由《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张兴祥主编担任主持人,浙江大学翟绪权副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王军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吉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近15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来自吉林财经大学的王浩洋汇报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共同富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论文。论文将共同富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论证其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基本经济规律的统一性,并提出“经济质效—区域协调发展—精神文化—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随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申始占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论文的结构和主线与宣讲人进行了探讨。

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申始占汇报了题为《民营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统筹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论文。论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层视角,系统总结民营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习近平民营经济发展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吉林财经大学何娟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对政策如何落实的相关问题与作者进行了讨论。

浙江大学的翟绪权副教授对上述两篇论文进行了评论和总结,他建议青年教师要注意选题的可驾驭性,并提出理论终究是要为实践服务的,作为青年学者要努力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并和与会青年学者从经济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视角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来自清华大学的曾俊淇汇报了题为《深度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的论文。论文提出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是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原则遵循。建设金融强国,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用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随后,武汉大学的项楠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建议细化实践路径,并与宣讲人就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袁翰铮汇报了题为《中国特色国民经济“三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解释》的论文。论文围绕中国特色国民经济“三级循环”展开研究,剖析了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清华大学的曾俊淇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建议进一步完善论文的逻辑环节。

来自武汉大学的项楠汇报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十年探索》的论文。论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深化对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学理分析、话语凝练与规律探究,并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体系化。中央财经大学的袁翰铮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和宣讲人就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定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西南财经大学的王军副教授对上述三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建议在写作时要注意题目与论文的相关性,注重文章的逻辑关系,语言表述上要符合学理要求,内容上要把握最新的政策要求。

最后,浙江大学的翟绪权副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的王军副教授对本论坛进行了总结。两位教授对本次平行论坛汇报论文的质量和讨论深度给予高度评价。从审稿人的角度出发,两位教授认为与会青年学者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政治经济学学术研究领域发展不断向好的表现。他们勉励青年学者要立足前沿,聚焦热点问题,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学术智慧。
平行论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一)
平行论坛三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一)”,共包含5篇论文。该论坛主持人为来自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编辑部王俊杰主任,并由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陈俊龙院长和吉林大学杨思莹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10余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徐慧老师汇报了题为《从劳动力再生产转向人的再生产:发展银发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指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统筹人口发展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要求的时代课题,银发产业是实现“人口—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实践载体。发展银发经济,要以“人的再生产”为依归,根据老龄人口在备老阶段和在老阶段的差异性行为特征,满足老年人高质量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任慧老师对该论文的修改完善给出了建议。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任慧老师汇报了题为《机器人税开征的政治经济学依据及制度设计》的论文。该论文分析了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与全面应用下,自动化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基于自然力利用的财富创造及自然力替代劳动产生的收益,实质上是在价格层面继承了原有劳动的价值表现,应以传统经济的价格核算税额为导向征收机器人税。徐慧老师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机器人税是否与消费税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与作者进行了讨论。

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李佳老师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转移的数理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数理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包含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分配三部分内容。在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方面,需提升单位平均劳动效率;在新质生产力价值转移方面,需创新行业内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均衡发展。朱仁泽老师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劳动的界定等问题与各位专家进行了讨论。

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张东超老师汇报了题为《资本循环解构与价值增殖重塑——美国贸易政策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指出,美国贸易政策调整,一方面使资本的国际循环出现阻滞,导致全球资本循环被迫解构;另一方面商品资本国际循环周转受到影响,价值增殖强制重塑。中国要减少资本循环和价值实现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构建自主多边贸易体系。李佳老师对这篇论文进行了评论,她就论文中的国家资本循环过程与作者进行了探讨。

来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朱仁泽老师汇报了题为《政党权威嵌入与金融资源配置——基于“金融深化论”的政治经济学再思考》的论文。论文指出,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不同于西方“金融深化”经济理论视域下的金融抑制,也超越了传统金融监管的单一维度,而是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有效应对。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张东超老师对该论文进行了评论,并对金融未来发展相关问题与朱仁泽老师进行讨论。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陈俊龙院长和吉林大学杨思莹副教授分别对以上论文进行了评论和总结。陈俊龙院长将论文与社会背景、时事政策紧密联系,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数据更新等角度与论文作者进行探讨,并对文章给予了专业的评论。杨思莹副教授对论文的整体框架进行梳理,指出文章的优势与可进一步修改的内容。

最后,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编辑部的王俊杰主任对本论坛进行了总结。王俊杰主任从编辑的角度出发,从概念的解释和内容的展示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并对各位作者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各位学者在研究领域深耕,在学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平行论坛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二)
平行论坛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二)”为主题,共包含7篇论文。由《政治经济学季刊》编辑部钱飒飒主任担任主持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李琼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校内外近15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来自吉林大学的冯永琦教授汇报了题为《实体企业数据资本形成的内在逻辑、路径交互与高质量发展》的论文。论文以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实体企业数据资本形成的两种路径,生产性数据资本化路径与交易性数据资本化路径,提出应坚持生产主义导向,防范数据资本市场脱实向虚,构建以实体经济应用效果为导向的数据价值评估体系,确保数据资本的形成过程真正服务于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陈艺丹汇报了题为《耐心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论文。中国式耐心资本既有资本逐利的一般性,又有区别于短期资本的特殊性,同时也呈现出个别性。进一步发挥耐心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国有资本主导形成“国家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资本合力,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抓手优化耐心资本布局。

来自浙江大学的郭子昂汇报了题为《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空间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他提出经济空间四级扩张框架,结合资本三级循环解析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空间立体融合扩张逻辑,提出了资本积累与技术制度驱动的机扩张制,强调以政府规划、市场配置、数智赋能,统筹经济空间规划,优化经济空间扩张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李琼教授对上述三篇论文进行了评论和总结。她建议在论文写作中重视研究概念的相关界定,应该更加注重研究目的,聚焦文章的研究方向。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初传凯汇报了题为《低空经济的空间生产逻辑: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的论文。低空经济遵循空间生产逻辑,其本质是利用“时空压缩”和“空间修复”,将低空空域从“未开发资源”转化为“战略资产”,达到缓解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目的。为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的空间生产路径,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

来自吉林大学的孙尚斌汇报了题为《中国式大科层体系的历史透视:国有企业的初始制度逻辑》的论文,论文从大科层体系的本质、生成,及其中国化的历史应然性出发,将整个体系拆解为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两组关系,而后沿此双重路径纵向探讨中国式大科层体系的制度设计、调整、特色与时代化逻辑,完成对建设时期国有企业宏观、微观制度框架的客观科学阐释。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智强汇报了题为《新型举国体制中国有企业的主要功能、作用机理与制度构建》的论文。论文探讨国有企业的“创新组织者”和“创新引领者”功能,基于长波理论分析国家参与创新的趋势。通过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战略追赶与突破,总结新型举国体制下四类异质性创新模式及其机理,并提出识别、激励、协同和周期管理的政策体系。

来自四川大学的于家伟汇报了题为《党的领导下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视角》的论文。论文从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视角,分析了党的性质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作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运动的历史梳理,指出未来应在三个方面优化政府和市场关系、凝聚二者力量、统一二者价值取向。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对上述四篇论文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认为,作者在阐述论点时应更加聚焦于专业角度,并更加明确行文逻辑和行文框架,文章的研究背景要更加合适和明晰。
最后,主持人《政治经济学季刊》编辑部钱飒飒主任对本论坛进行了总结。钱飒飒主任以编辑视角指出,参会青年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研究成果不仅蕴含鲜明的问题导向,更注重将理论分析与社会发展实践深度结合。她特别肯定了青年学者在经典文献考据中追本溯源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恪守学术规范的研究意识。钱飒飒主任寄语青年学者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持续深耕,力争在学术领域攀登更高峰。
平行论坛五: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平行论坛五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共包含5篇论文。由《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经济编辑室刘雅君主任担任主持人,南开大学孙景宇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贾点点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来自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汇报,校内外近20名师生参加了该论坛的学习与交流。

来自吉林大学的李融融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的论文,论文探究了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异质性检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明确了其作用机制;并依据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构建统一高效、协同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西南财经大学的杨丹蕾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本文的实证分析模型与汇报人进行交流与探讨。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杨丹蕾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她提出,本文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深度探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识别了数字技术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两条中介机制以及外贸开放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门槛效应,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吉林大学李融融对该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她建议单门槛效应中外贸开放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门槛临界点需进一步明确。

南开大学孙景宇教授对上述两篇论文进行了评论与总结。他指出在论文写作中要正确注意时间节点的准确性,建议大家认真思考如何构建出能够深刻体现“质”的变化的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张莹汇报了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国博弈:以光刻机为例》的论文。基于,美、日、荷三国形成光刻机产业的垄断竞争,我国企业面临底子薄和技术被封锁等困难,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国博弈过程。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李宗敏进行了点评,并就公式构造给出了修改建议。

来自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张继汇报了题为《产业政策、全要素生产率与非对称溢出效应——基于产业链关联视角》的论文,本文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中国投入产出表,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中国制造2025》对重点领域企业及其上下游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产业政策的产业链协同机制提供了微观证据。随后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张莹对论文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进一步完善数据的建议。

来自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李宗敏汇报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资源型省份全方位深化转型——以煤炭大省山西省为例》的论文。她提出丰富的煤炭资源既为山西带来了发展机遇,又因煤炭资源过度开发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结合山西的优势条件和现实困境,要因地制宜运用新质生产力,推进山西全方位深化转型。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张继进行了点评,并就文中提出的文旅融合导向与作者进行了讨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贾点点副教授对上述三篇文章分别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认为作者的计量方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建议论文的题目应加强针对性,避免题目过于冗长繁琐。

最后,主持人《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刘雅君主任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她认为与会青年学者聚焦“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前沿课题,展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强烈的创新担当。其研究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生力军,同时表达对青年学者推动学术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力量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