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刘伟:扎实科学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5-09-01

编者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2023年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重大专项”正式立项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经济学在回应这一伟大历史实践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也必然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和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所提出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没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摆脱了绝对贫困,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新征程之后,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获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形成了新的气象。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建设、中国经济学的相关学科的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相关专题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范畴和体系,正逐渐发展成为被普遍承认和关注的命题。


“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南开大学编写组、复旦大学编写组),《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复旦大学编写组、北京大学编写组),《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复旦大学编写组),《中国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编写组、南京大学编写组、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中国开放型经济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编写组、浙江大学编写组、北京大学编写组),《中国金融学》(中央财经大学编写组、西南财经大学编写组、上海财经大学编写组),《中国财政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编写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编写组、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中国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编写组、浙江大学编写组、北京大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编写组),《中国产业经济学》(北京大学编写组、南京大学编写组),《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编写组)等11种教材,作为中宣部、教育部推动的经济类大学本科生重点教材工程,作为把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实践探索,自2021年启动,已经陆续出版。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重大专项”(总负责人:刘伟)作为教育部社科项目和中宣部“马工程”项目的重大项目,从2023年起正式立项启动。第一批九个项目包括:四个重大项目,《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刘伟),《构建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体系框架研究》(杨瑞龙),《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陈彦斌、龚六堂、陈小亮),《建构中国自主的国民经济学知识体系研究》(刘元春、林晨、赵德起、陈斌开);五个一般项目,《构建中国自主的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研究》(方福前、平新乔),《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贸易学知识体系研究》(洪俊杰、谷克鉴、陆毅),《中国自主的经济思想史知识体系构建研究》(程霖),《能源双碳与生态经济学研究》(郑新业、沈满洪、廖华),《〈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与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刘伟、陈彦斌)。


除中国社会科学院谢伏瞻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学手册》(第1册)已出版外,由刘伟、陈彦斌等组成的编委会组织的,主要由高校相关领域教师主笔的,供研究者使用的《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正在推进中。目前已在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对外发布(电子版)若干题目,包括:“转移支付与区域平衡发展”(樊丽明、解垩),“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测算与分析”(陈彦斌、刘哲希),“政府债务与财政可持续性”(毛捷、马光荣),“政府间财政关系与经济增长”(张军、方红生),“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龚强)。另有一批题目正在研究和修改中,将陆续推出,力求以相关专题研究中杰出的学者领衔,提炼出中国经济中真正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问题,将中国经济学对这些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范式特点做出学理性的阐释。


此外,在高校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中,围绕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的课程逐渐增多,其结构和质量也在逐渐完善和提升。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在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班”,系统地推出中国经济学课程和完整的教材体系及培养方案。特别是在教育部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开展实施“101计划”当中,经济学领域“101计划”(总负责人:林毅夫)稳步推进,其中重要的特点是在提升“四个自信”基础上,更加强调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学科学分析,并将这种科学分析成果更多地纳入教学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可喜进展。


在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把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通过深入扎根实际,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发现问题,概括典型的基本事实,形成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范畴,推进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术语革命”,真正从理论范式上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所提出的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历史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土壤。以中国反贫困来说,在不长的时间使占世界总人口18%以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了被困扰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这是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发展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创新的最为有力的支持;再以中国式现代化来说,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其实现将使全球进入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在目前发达国家总人口(占世界人口16%左右)基础上翻一番多。这些都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创造,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必然也会是前无古人的,这些都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予以系统地阐释和回应。这种对理论的迫切历史需要,是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把经济学的思想性和逻辑性统一起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强调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提炼的范畴、概念和思想观点,也要强调分析范畴和概念及思想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问题和范畴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制度动因的分析,也包括相互间的经验实证和数理关系的阐释。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较精确的数理联系提供了有力的算力和网力支持,但也产生了更多新的信息和不确定性。这种新的信息及不确定性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算力的提升速度。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约束函数中的变量增长速度之快,使得建立联立方程和求解方程的能力远不适应变化。因此,“多维陷阱”的存在要求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方法上,必须把历史的制度的分析与实证的数理的分析统一起来,进而使其思想性和逻辑性能够有机统一。


必须坚持把经济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起来。经济学作为历史的科学,首先都是植根于特定民族、国家经济具体发展历史实践,然后以本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影响世界,进而使源于本民族、国家的经济学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只有能够真正解决本民族发展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影响世界的经济理论。同时,任何民族经济的发展在开放条件下都不可能是封闭的,其经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在开放中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植根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必须借鉴建立在各国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学,并逐渐形成中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全球性广泛影响,推进马恩经典作家所说的从“狭义经济学”到“广义经济学”的发展。


必须坚持把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统一起来。经济学是科学,其要义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但作为社会科学,考察客体具有历史性,考察主体具有价值取向性。这就要求,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典范,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来看,从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看,重要的就是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实践予以科学的指引。社会科学在中国成为科学,严格地说是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获得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统一其科学性与阶级性的根本要求,中国经济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必须也只有坚持“两个结合”。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经济学在回应这一伟大历史实践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也必然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和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这需要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做出艰辛的努力。


作者: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本文转载自经济科学(2025年第3期)。文章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统一注明出处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