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怎样理解和应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演变——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战略机遇”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3-04-03内容摘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或战略机遇期,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方略等重大问题。科学认识和判断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战略机遇期首先应客观认识和确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方位,明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此,应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认识和科学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或战略机遇期,是关系到确定一定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略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新时代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及风险挑战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战略机遇期”的认识伴随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一、科学认识和判断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战略机遇期首先需要客观认识和确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方位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应当说,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基本判断,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分析应当以此为历史基点。
这一历史基点或出发点的奠定,一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在我们党成立伊始,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本纲领和初心使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此作了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开创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基点的确立,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体系及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就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言,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7%,折算为美元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11.3%上升为2021年的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上升至8.1万元,折算为美元达到1.2万美元以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制度创新而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打响改革攻坚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二)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虽然取得了历史性跃升,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从总量和规模排序上看,我国GDP总量2010年超过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GDP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6.3%,2012年达到54%,2021年又提高到77%;货物进出口贸易已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已居世界前列,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等等。但在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在,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甚至还未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当代高收入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高度也有明显差距,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仍较低,工业化尚未完成,新型工业化进程还需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水平较低;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矛盾仍然尖锐,尤其是城乡差距日趋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等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即总体低水平基础上的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间的冲突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等等。
就制度创新和完善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最具生命力的伟大实践,我们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奋斗,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则是指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阶段约为百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根据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制度机制。
这种历史方位上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贯彻高质量发展主题,因为发展对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来说,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制度创新,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的开放。这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强调:“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新征程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战略机遇期”的提出和发展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历史发展背景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深入分析当时国际国内矛盾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敏锐地发现我国正面临新的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必须牢牢抓住,不容再错过。虽然当时并未提出“战略机遇期”概念,但的确洞察到机遇的存在,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而“三步走”中的前两步就是到2000年较1980年GDP翻两番,人均GDP水平达到800美元,实现中国式小康(初步小康)。这需要20年里年均经济增长达到7.2%以上,应当说在当时是十分积极的战略,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事实上中国提前实现了翻两番,到2000年圆满达成初步小康发展目标。问题在于,保持了20年之久的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实际增长9%以上),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还能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亚洲金融危机的东亚诸国的经验教训表明,东亚快速增长的方式维持高速增长无法超过20年,即所谓“东亚泡沫”,而中国经过20年高速增长后,能否打破“东亚泡沫”国家的20年增长极限?这是当时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党予以明确的回应,也是我们制定新世纪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党中央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的态势,明确提出,在进入新世纪的前20年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据此判断,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GDP总量较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虽然在实现过程中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困难,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自2015年之后降到7%以下,但总体上,到2020年如期翻两番,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面临的发展前景怎样?在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条件发生深刻系统性变化的环境下,我国现阶段和今后是否仍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党必须明确回应。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当时提出来时指的是本世纪头20年。在20年后的今天,对战略机遇期如何判断,是一个重大问题。”
(二)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国际国内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也发生了系统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种种变化,明确指出:“我们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涵和条件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国内发展而言,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在新的起点上,我国发展目标和党的中心任务历史地转移到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上来,需要处理的基本发展问题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转化为伟大的现实。一方面,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约束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就世界态势而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全球治理体系变化中发展议题和新兴经济体诉求影响力扩大等,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特别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赶超,实现现代化,不仅本身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是前所未有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也是开创性的,需要面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排斥,是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所面临的“修昔底德陷阱”威胁较之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角逐更为严峻。
相应地,机遇和挑战本身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其特点而言,“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也就是说机遇更具战略性意义上的发展趋势性,并不排除发生阶段性的波折,同时具有可塑性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挑战则具有复杂性意义上的深刻性,同时具有全局性意义上的系统性。就其相互关系而言,“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前所未有”。也就是说,不是一般性地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而是指出把握住机遇需要满足前提条件,首先要应对好前所未有的挑战,才有机遇可言,机遇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不是原则性地指出我们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是指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并没有讲“战略机遇期”),而对我们面临的时期的概括则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显然,在承认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机遇与挑战并存,强调了机遇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深刻性,体现了我们党对“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问题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三、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
(一)应对风险挑战把握战略机遇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应当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实,在人类现代化文明史上,任何国家和社会推进现代化都意味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在本质上都体现不同阶级所代表的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根本利益的要求,作为革命性变革也都需要政治凝聚力。我国的不同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不代表任何剥削阶级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代表着最为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并且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因而比以往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更广泛和更坚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程,也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承担这一历史责任。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应当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要闯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之一在于,在科技创新产业革命推动发展的同时,制度创新和变革成为重要的条件,但以往的制度创新是以资本主义制度替代封建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本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机制为主流,尽管也出现过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并不成功,最终走上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私有化、市场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除了在物质文明发展上要居世界领先地位之外,在制度创新上也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恰恰体现于此。同时,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之所以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最深刻的制度根源在于资本与劳动对立下的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反差,使之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又极大地限制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取得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性跃升,重要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便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根本打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局限。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制度优势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同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深化改革开放仍是关键一招。
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面对新征程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依靠顽强斗争把握战略机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不断增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需要弘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
之所以要牢牢把握上述五大原则,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及其特征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其他的现代化,首先在于其特殊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只要我们在新征程上,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就不可能像人类现代化历史中的一些国家出现历史性逆转。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辩证法和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都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首要任务。
何谓高质量发展?一是供求均衡的发展,包括总量和结构均衡,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二是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高水平开放型发展;三是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主要动能的高效率的发展;四是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为基础的安全发展;五是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发展;六是经济质的有效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和量的合理增长(国民收入水平)相统一的发展;七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布局体系、发展体系、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等七个方面)支撑的发展。
之所以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经济关系和格局同样发生了系统性变化,再沿用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为主要动力,依靠要素成本低为主要优势,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需拉动,已经不具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必须重塑竞争新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率为例,“十四五”要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GDP年均增长率要达到5%以上,2035年人均国民收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或GDP总量较202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率要达到4.8%以上才能实现,但按目前的增长方式,若发展方式不根本转变,普遍预计难以达成这一增长目标。以碳排放为例,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101.7亿吨,占全球28%,位居首位。如果发展方式不根本改变,碳排放量与GDP增长同步扩大,全球环境资源恐都难以承受。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作出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国承诺,即到2035年我国碳排量占全球35%,2050年降至8.43%。众所周知,减排又与GDP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加速、能源结构禀赋等高度相关,我国现阶段又处于需要保持较强劲增长、制造业发展壮大、城市化加速时期,如何协调?显然只能依靠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现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要采取的主要战略举措,包括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振兴乡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的措施和任务。
那么,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机制、方式和途径,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就不可能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于高质量发展实践。那么,怎样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就在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就是说,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达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新发展理念的贯彻,通过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时,在总体目标的部署中明确规定了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时间表,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一致,要求“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
作者: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问题(2022年第6期)。文章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统一注明出处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