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正确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3-07内容摘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是人类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价值、思想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即在发展改革、制度变革、价值引领、和谐共生与全球开放上具有共性。同时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和国情:中国共产党依据其特质和作用,一以贯之地通过体制建构与体制变革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条件,实现了赶超型的现代化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通过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基础上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是人类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价值、思想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一、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一是发展变革的共性。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低收入国家、再到中高收入国家的跃升,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现代化工业国的伟大跨越。
二是制度变革的共性。中国共产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以新民主主义制度消灭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成熟定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三是价值引领的共性。中国共产党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充分关注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妥善处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冲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
四是和谐共生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式转变,逐渐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向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转变。
五是全球开放的共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参与国际循环。进入新时代,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为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和国情
不同国家的初始条件、制约因素不同,现代化的方式和特征也不一样。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依据其特质和作用,一以贯之地通过体制建构与体制变革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条件,实现了赶超型的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一是伟大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正是这一使命感,使中国共产党在布满荆棘的现代化征程中,克服难以想象的风险、挑战、难题,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发展奇迹。二是独特的组织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现代化和发展谋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主集中制解决了组织的议事决事难题,依靠自我监督和自我净化保持了组织的生命力。三是卓越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制定党的纲领、道路、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先进性,保持和增进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
另一方面,以体制革新实现现代化赶超。一是以新民主主义制度促进农业国的转型。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制度的选择与建构,积累经济结构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以此为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建立奠定物质基础和条件,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二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国家工业化资本积累,实现了以国家工业化加快建立国民经济体系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是以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四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安排,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进行概括,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方向。而在这一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系统观念,必须具有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必须增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通过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基础上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作者: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4日)。文章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统一注明出处人大政治经济学论坛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