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延续下行趋势,GDP增速再创新低。人口峰值、中美贸易摩擦、世界经济形势趋弱等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展望2020年,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 “双收缩”的局面。房地产危机、地方政府债务、外资撤离、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等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点。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从传统的忽视和否定 GDP,到改革开放以来运用和强调 GDP,再到进入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提出“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对 GDP 的认识和态度的科学性,体现着我们对于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历史进程的变化,总结和剖析这一进展,对于我们清醒理解和科学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 214 个经济体中,有 70 个为高收入国家,这些高收入国家从发展历史看,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完成,平均用了 12 年 4 个月的时间。而这其中 20 个人口大国,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穿越,平均用了 11 年 9 个月的时间。
通过运用世界银行公布的国民收入核算数据,对 15 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人均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趋势,以及这种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关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在经济哲学上把市场所要的自由竞争和社会化生产所要求的自觉规划统一起来。
2 0 1 6 年 中 国 经 济可 能 面 临 的 自 然 形 势 是 需 求萎 缩 、 供给有 限 扩 张 的 局 面 , 如 果 没 有进 一步 的 刺 激措施 , 将 出 现 经 济增 长 率 下 滑 、 通 货 膨 胀 率 低位 运 行 的 状 况 。 面 对 这 一形 势 , 本 文 综合 运 用 供给 管 理 和 需 求 管 理 的 思 路 , 提 出 了 供 给 、 需 求 双 宽 松 的 政 策 组 合 。
供给侧管理更多的事情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首先要问执政者有没有那种胸怀,而这一胸怀则来自于制度保障。所以对我国而言,这项改革特别是政府所采取的结构性管理,成功率远高于西方国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克服新失衡,穿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的历史性命题,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有其紧迫性,有其针对性。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取得较好的成效。既没有搞“大水漫灌”,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宏观杠杆率高位趋稳,又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普惠口径的小微企业增速明显上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大。
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转变增长新动能,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目前主要是释放消费力,使消费成为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本文以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测算为切入点,研究人均产出水平差异的成因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问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的约束条件的变化,在新的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深刻的挑战。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宏观经济管理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经济周期是经济增长中的各种矛盾在总量上的反映。在克服矛盾的同时总结历史经验、深化经济改革、改善宏观管理和调控,使我国实现了一轮又一轮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新年伊始,回望过去,眺望未来。2019 年中国经济稳定运行,实现了“六稳”,宏观经济指标均符合预期政策目标。
本次宏观论坛报告可以用六个字形容——“客观、准确、深刻”。
在基于投资生产的债务偿还模型中,本文发现,当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短期内较弱、企业发行债务期限较短时,出现两难困境不可避免:要么发行大量短期限债务,以出现不良债务的代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么举债规模不足以达到资源配置效率,但不出现不良债务。
文章对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优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说明了新时代经济增长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发挥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保持了 40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
2015 年底,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宏观经济摆脱低迷、企稳回升作出了巨大贡献。